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兰州大学牛耀龄教授到访海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

2012.7.12

  7月5日,兰州大学牛耀龄教授应邀到访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的岩石学方法:以大洋中脊为例”和“全球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的岩石学方法:以洋岛玄武岩为例”2个学术报告。秦蕴珊院士、副所长李铁刚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吴时国研究员等30多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牛耀龄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全球大洋玄武岩(包括洋中脊玄武岩、岛弧玄武岩和洋岛玄武岩)的形成过程,对大洋岩石学领域研究中广大学者认识上的误区提出质疑和合理解释,并提出了对大洋玄武岩成因和西太平洋板块构造的独特见解。与会人员围绕全球大洋、特别是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和岩石学相关的重要科学问题和牛耀龄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

  海洋所副所长李铁刚介绍了海洋所重点研究领域、重要科研成果、人才队伍、能力建设等方面情况。吴时国主任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西太平洋俯冲过程与岩石圈结构”和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规划培育方向一“西太平洋地质演化与沉积记录”的基本情况。

  牛耀龄教授,1982年兰州大学获地质学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美国阿拉巴马(Alabama)大学获经济地质学理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夏威夷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理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1)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成矿过程,(2)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3)地幔岩岩石学及地球化学,(4)岩浆的起源与演化及全球大地构造,(5)俯冲带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板块构造的成因,(6)洋壳和陆壳的成因与增生,(7)壳幔循环/对流及地球化学动力学,(8)大洋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与演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在上述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认识得到国内和国际地质科学界的广泛认同。

  主编国际SCI专辑四部。在Nature、 Science、EPSL、Journal of Petrology、Geology、Lithos和JG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SCI收录110余篇,SCI被引3800余次, H-index: 37。特别是,发表于Journal of Petrology(49, 633-664, 2008)的论文Global correlations of ocean ridge basalt chemistry with axial depth: A new perspective 被选为自1830年至今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百篇论文之一(该百篇论文包括地质学鼻祖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进化论作者达尔文的论文、20世纪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等等)。现任《科学通报》执行副主编、Lithos、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地球科学前缘》、《高校地质学报》和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Geosciences等期刊编委会委员。

  曾任国际地科联固体地球组成和演化委员会(IGUS-SECE)主席 (2004-2008) 及相关学术机构组织成员、国际地球化学学会(Geochemical Society) 常务理事(2006-2009)、国际大洋钻探计划澳大利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委员会成员、英国自然环境基金委评审委员会成员。

  现任中组部 “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院长;英国Durham大学教授;2010年至今,任英国杜伦(Durham University)大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国际协调委员,2010年,获得英国杜伦大学高级研究所Christopherson/Knott 科研奖;2009年至今,任国际矿物学会固体地球组成和演化委员会委员;2009年,获得英国Leverhulme Trust 基金会科研奖;2008年至今,任英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兰州大学荣誉教授,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06年至今,任美国地质学会会士(Fellow);2005年至今,受聘南京大学(北京)兼职教授,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特聘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2004 年至今,受聘西北大学客座教授;2003年至今,受聘北京大学访问教授;2002年至今,获得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至今,获得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研究奖(Senior Research Fellow);2000年,获得澳大利亚国际科研交流奖;1999年至今,受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客座教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