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给他们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其奥秘在于采取了综合性能平衡设计思路,巧妙地将活性碳材料引入镍氢电池负极,即一个电极采用电极活性碳电极,而另一个电极采用电容电极材料或电池电极,实现了普通超级电容器与电池结合为一体,从而兼有一般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的优异性能。

  技术人员还给我们上了一堂技术课,详细解读了“高能”和“超级”:它的体积和重量比容量是目前车用超级电容器的10倍,已接近锂离子动力电池比能量的三分之二。其标准检测寿命在5万次以上,实际使用充放电循环已达1.5万次,是蓄电池的25—100倍,且充电10分钟可达到其额定容量的95%以上,大电流放电能力强,能量转换效率高。同时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与环境适应性,使用温度范围可在-40℃至70℃,即便过充或短路也不会导致致命危险,安全可靠还实现了零排放。综合运营成本大大低于蓄电池,比锂离子电池降低80%以上。经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