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析人士指出,并非所有巨头的钱袋都会让企业臣服。经过2010年你抢我夺的地盘之争,以及外资企业并购的洗礼,中小企业和高增长型药企嫁入豪门的激情逐渐被理性的谨慎所取代。它们发现,在可预期利好前景下,自身议价和谈判能力普遍增强。

  与以往的单纯高溢价并购不同,仅凭“财大气粗”已不够诱人。国内医药行业销售收入已经连续多年实现20%以上的增速,稍具竞争力的国内药企都不愿意被并购。

  从去年创业板开板以来,中小企业图谋上市纷纷登场,谋求独立发展或待价而沽;有的医药企业即使愿意被并购,也要讨价还价一番。在华润河南并购事件中,某家地方药企表示,如果条件不合适,“宁死不低头”。

  并购下的“承诺”

  在此现实下,即使对行使国家意志谋求霸主地位的央企而言,想选择比较理想的企业也并非易事。与此同时,巨头选择并购对象也更挑剔。“他们也不得不在并购过程中,关注地方政府手中的牌,拥有地方政策资源,才能吸引优质医药企业加盟。”业内人士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