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企业的奶源关。多名专家表示,乳品原料不能完全保证没有激素残留,国产进口原料无不如此。那么,且不论企业的奶源来自中国、新西兰还是欧盟,无论如何不应缺失检测奶源质量的环节。

  事实上,奶源已成为掣肘乳品企业发展的瓶颈,屡屡曝光的奶粉丑闻大都与这一瓶颈有关。尽管企业负责人已认识到“得奶源者得天下”,但更应看到的是,如果无法首先保证奶源质量,别说得天下,恐怕整片“天”都会坍塌。

  其次,对奶粉雌激素的检测标准与检测项目,此前并无先例,这再次暴露出检测标准与手段“永恒”的滞后。“永远是先有假钞,后有验钞机”,牛根生在三聚氰胺事件后说。退一步说,就算这一顺序无法改变,那“验钞机”能否出来得再及时、标准和制度化一点?起码再出现类似假钞,也能有常规可循,不至于检测无门。

  最后,行业最大的漏洞仍在于监管的多头与缺席。“早熟门”中家长在各部门遭遇的碰壁与扯皮,又一次暴露了监管制度的巨大缝隙,正是这些缝隙酝酿了之前的种种丑闻。如果说《食品安全法》颁布、食品安全工作委员会成立之前,各部门缺乏配合、互相推诿还情有可原,现在则没有理由再重蹈覆辙。

  每一场围绕奶粉的真假风波,都会重揭伤疤,将行业漏洞暴露无遗。如果这还不足以让人警醒,并及时亡羊补牢,类似事件就会像一波波洪水,屡屡冲击大坝的薄弱环节,最终带来行业声誉与民众信心的溃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