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之际,在欧、美、日药店里却鲜见来自中国的药品呢?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市场准入总监娄渝认为,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不是PIC/S(国际药品监察合作计划)的成员单位,
中国与发达国家没有签订MRA(互认协议),中国药品安全监管及GMP规范水平还未得到国际普遍认可等。而印度则有着与欧美并行的药品管理机制,其药品产业链质量体系完善,药品开发机构与欧美相同,且其制药企业国际化人才充足等。

  但是娄渝强调,药品质量已成为中国药企进一步发展和实现国际化的最大障碍。

  对于这一点,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副会长孔震宇深有感触。据他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的帮助下,美国一家商业公司对上海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的肝素钠等3种产品非常感兴趣。为了实现制剂出口,整个准备工作历时近两年,政府还拨款专门在浦东为企业新建了厂房。但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官员第二次到上海进行现场检查后,给出的结论是“硬件尚未达到标准”,美国药品市场的大门也因此对上海生化缓缓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