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真菌性鼻窦炎的病理

2022.6.20

  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类型是以其病理学为依据的。从病理学角度分为两大类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和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非侵袭型者又依据其不同病理改变分为真菌球(fungus ball,FB)和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llergic fungal rhino-sinusitis,AFRS)。侵袭型者则分为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acute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AIFRS)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hronic 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CIFRS)。

  1. 非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 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局限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内无真菌侵犯。

  (l)真菌球:鼻窦内病变大体特征如肉芽肿样、干酪样或坏死样物,呈暗褐或灰黑色团块状。鼻窦内病变不断增大可压迫窦壁骨质变薄或吸收,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菌丝、孢子、退变的白细胞和上皮细胞。鼻窦粘膜水肿或增生,但无真菌侵犯。

  (2)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窦内病变大体特征为坚硬、易碎或粘稠如湿泥状物,黄绿色或棕色。镜下特征(HE染色)表现为在无定形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变应性粘蛋白(mucin),以及在其中分布着大量的嗜酸细胞及夏-莱(Charcort-Leyden)结晶。嗜酸细胞或散在分布,或聚集成大小不等的簇。散在者常呈破裂状,其颗粒散于粘蛋白中,但仍然围绕着核,聚集成簇者常呈核固缩和胞浆深橙色的退变状态。夏-莱结晶大小不一,呈淡橙色,横切面呈六角形,纵切面则呈角锥形或纺锤形;分布于退变的嗜酸细胞簇之间,多靠近较大的簇。病变组织Gomori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大量真菌菌丝,或单个或成簇状分布,鼻窦粘膜表现水肿或增生,然无真菌可见。

  近年,欧美学者的研究发现:92%~96%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病的鼻分泌物中真菌培养阳性,94%~96%慢性鼻-鼻窦炎的粘液素中大量嗜酸细胞聚集成簇,73%~81%慢性鼻-鼻窦炎手术后标本中能鉴别真菌。鉴于上述发现,学者们认为,以往认为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是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是错误的。提议变应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改称为嗜酸细胞性真菌性鼻-鼻窦炎(eosinophilic fungal rhino-sinusitis,EFRS)。

  2.侵袭型真菌性鼻-真窦炎 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窦腔,同时侵犯鼻窦粘膜和骨壁,并向鼻窦外周围结构和组织如眼眶、前颅底或翼腭窝等发展。

  鼻窦内病变大体特征是表现为坏死样组织、干酪样物或肉芽样物,并有大量粘稠分泌物,或血性分泌物。镜下特征是见大量真菌。鼻窦粘膜和骨质可见真菌侵犯血管,引起血管炎、血管栓塞、骨质破坏和组织坏死等。

  (1)急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上述病理改变迅速向周围结构和组织发展。早期波及鼻腔外侧壁、甚至上颌窦前壁、上壁和下壁,累及面部、眼眶和硬腭,后期破坏鼻腔顶壁、筛窦顶壁或蝶窦壁,侵犯颅内,并经血液循环侵犯肝、脾、肺等脏器。

  (2)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上述病理改变进展缓慢,早期真菌侵犯多限制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后期侵犯周围结构和组织。此型又依据其鼻窦内病变的大体特征可分为肉芽肿型和非肉芽肿型。

  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病变组织或鼻窦粘膜、骨质中有真菌侵犯是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最终诊断依据。常规HE染色真菌的阳性率大约60%,Gomori染色真菌的阳性率在95%以上。建议临床采用后者。近年来也有人应用原位杂交法(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Fontana-Masson黑色素染色法,用于真菌培养阴性和不能实施真菌培养时的诊断。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