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联觉人”出没,是时候探究这块脑科学“秘境”

2023.11.21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729.shtm

一对情侣静静坐在音乐厅里,期待着一场视觉盛筵。与众不同的是,当悠扬的音乐飘进两人耳中,会在他们眼前化作“漫天花雨”。

“这对情侣都是‘联觉人’,能感受到普通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孙维新告诉《中国科学报》,“听-视联觉者听到声音,缤纷的颜色会在眼前漫天飞舞着,特别有趣。”

一周前,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瑞安·约瑟夫·沃德领导的团队因“气味影响颜色感知”研究,捧走了2023年的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谈及该研究获奖的理由,菠萝科学奖心理学奖评奖人兼颁奖嘉宾孙维新解释说,这证明了普通人其实也有一定的“联觉”能力。联觉是个神秘、有趣又特别值得探究的脑科学“秘境”。

655b45afe4b03b5da6d03b2b.jpg

  ?

嗅觉会影响视觉。图片来自菠萝奖视频

“联觉人”潜伏在我们身边

联觉也称共感,通俗说就是部分人会出现多感觉“联动”情况。

人类依靠5种感觉(视、听、嗅、味、触)来感知世界。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感官都是“独立作业”,比如眼睛听不到声音,耳朵看不到画面。但有部分人会出现两种、三种,甚至多种感觉的“联动”——一种感官刺激会带动另一感官活跃。

目前,科学家发现各种各样的联觉组合有80多种。联觉人有的听-视觉关联,听到音符,眼前会出现颜色;有的视-味觉联动,看到文字,嘴巴里会泛出一种味道……

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表明,我们身边平均23人中就有一位联觉人。也就是说,人群中存在约4%的联觉人。

联觉人俯拾皆是,为什么现实中我们并未发现?

“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联觉人。”孙维新解释说,“因为他们的联觉能力与生俱来,很多特异现象在他们那里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比如,看到数字3,有些联觉人脑海中会出现红色,他们会认为所有人眼中的数字3都是红色。”

目前,研究者认为联觉有5种基本特征。一是不受主观控制,联觉人无法自己打开或关闭自己感觉的连接;二是联觉属于实体投射,联觉人的第二感知并非联想出来的,而是真实看到某种颜色,听到某种声音;三是感觉不会改变,比如今天看到数字2是绿色,明天2依然是绿色;四是引起的第二感知很强,比如看到一个名叫王晓华的女孩脑中会出现紫色。下次遇见她,也许想不起女孩名字,但会记得她是紫色的;五是联觉会影响情绪,联觉人听到声音、闻到气味会引起情绪变化,因此他们情绪处理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样。

“联觉现象也会给我们些一些哲学上的启示。”随着对联觉认识的加深,孙维新对“求同存异”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时候我们和他人看法不同,并非一定要分出谁对谁错,有可能我们感受到的东西确实并不一致。”

655004c5e4b03b5da6d0314d.jpg

  ?

孙维新作科普演讲。菠萝奖组委会供图

神秘的脑科学领地

几个世纪前,人们就发现并记录了联觉现象,但这样的感觉体验很少被人理解,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

1690年,英国哲学家John Locke记录了一位盲人将喇叭声与猩红色联系起来的现象。1812年,一位德国医生在病案中,明确描述了“患者”看到彩色字母的病例。

随着对联觉认识的深入,人们开始逐步理解这一现象。在文学、绘画和音乐领域,很多人坦承自己是“联觉人”。画家克劳德·莫奈、文森特·梵高、瓦西里·康定斯基,作曲家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当代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流行音乐明星Lady Gaga等,都曾描述或表达过自己的联觉体验。

“有种科学的解释是,大脑中不同感觉的脑区位置接近,部分人某些脑区活跃会带动另一些脑区,就出现联觉现象。”孙维新说,“联觉并非疾病,也不是‘特异功能’,有联觉能力并不代表可以做些超越一般人的事。对于他们而言,联觉是本然的特性,他们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孙维新认为,联觉是脑科学研究中一块有趣又神秘的领地。今天,人们在很多领域开疆拓土,掌握前沿科学知识。但也许50年100年后,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前的科学研究,说不定很多领域还处在那个相信太阳绕着地球转的“前哥白尼时代”。

认知大脑不留“盲区”

在联觉研究领域,国外学者表现“活跃”,很多艺术家、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脑科学家投身其中,用调查问卷、解剖、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手段探索联觉奥秘。2018年,荷兰奈梅亨马克斯-普朗克心理语言学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Simon Fisher和Amanda Tilot还用联觉人家族基因数据进行研究,还发现了联觉人的DNA变体。

与之相对应,国内联觉研究者以艺术家或心理学家为主,多位脑科学、神经科学研究者表示对联觉现象并不熟悉。目前,国内研究者发表的论文基本上也是从音乐、绘画视角出发,或科普工作者基于兴趣进行的研究。在有限的科普讨论文章中,我们甚至还会发现作者对联觉现象的误解。

对此,孙维新认为,以前国内认为联觉研究是“不急之务”或“无用之学”。实际上,联觉研究是脑科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人们把联觉发展成脑科学的基础概念后,该领域一旦取得突破,可能会改写脑科学教科书,甚至开发出人类新的认知方式,发现脑功能未知的新领域。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我们更应该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过去这些年我们对实用价值或成果转化关注较多,比如脑科学研究聚焦于脑疾病、躁郁症、痴呆症研究等,急迫且有需求的研究。”孙维新说,联觉和它所属的认知科学没有受到该有的重视,人类要真正弄清大脑是怎么回事,就不能留下“盲区”。

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天文学博士学位后,孙维新进入美国宇航局(NASA)工作,此后到台湾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教书。直到担任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时,才接触到联觉研究并对此产生浓厚兴趣。

近年来,孙维新一直在为联觉研究鼓呼。无论在大学教书、担任科普杂志主编还是策办科普展览。他都希望把联觉概念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发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孙维新同时强调,这并非要找一群人来组成一支“特异功能大军”,去做些普通人做不了的事情,只是单纯希望了解“大脑到底是怎么回事”。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