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纳米颗粒物影响人体健康 怎么测?专家告诉你

2018.3.31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8年3月30日,2018年度北京质谱年会在北京蟹岛会议中心召开。30日下午,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丽萍、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京宇、清华大学分析中心研究员邢志等专家策划组织的2018年度北京质谱年会ICP-MS沙龙暨第十七期原子光谱沙龙在分会场举办,本次沙龙采用圆桌讨论形式进行,围绕“生命与健康”的主题展开,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岛津、聚光科技、安捷伦等相关领域的30余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144132_201803311052373.jpg

  活动现场

144132_201803311052371.jpg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刘丽萍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刘丽萍主持本次沙龙活动。她提到,健康对于大家越来越重要,而且国家的大的方针政策也在关注健康,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就是一个具体的提现。今天沙龙的主题就是“生命与健康”。

144132_201803311051491.jpg

  安捷伦原子光谱市场开发工程师 董硕飞

  安捷伦原子光谱市场开发工程师董硕飞与大家分享了报告“纳米颗粒物的环境暴露 人体健康、法规、检测”。

  欧盟委员会对于纳米材料给出了以下定义:“纳米材料”是一种天然的、偶然产生的或人为制造的材料,所包含的粒子在数量分布上有50%及以上,其1维或者多维的外部结构在1nm到100nm的范围以内,不论他们是以分散状态存在的,还是以团粒或聚合物方式存在的。

  纳米颗粒物具有特别的理化性质,其具有非常大的比表面积,可以产生极大的表面分子间作用力,具有突出的溶解性、蒸汽压、表面能以及强吸附电磁辐射等性能,可以跨越生物膜。通过皮肤接触、呼吸、摄取、注射等途径,纳米颗粒可以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进而分布到各组织器官,最后对分子组成和细胞结构产生影响。纳米颗粒暴露到环境中,对生物会产生毒性,可能影响水生族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没有定论。这都需要快速、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来进行分析。

  针对纳米颗粒物,中国、美国以及欧盟等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但是迄今为止,很多法规还存在争议。

  纳米颗粒物的检测方法主要有3类:成像方法,用于检测形状和尺寸;光谱/光学方法,简单但是容易受到干扰;联用技术,色谱或其他联机分离技术与ICP-MS相结合,允许有代表性的样品,提供良好的粒度分辨率,高元素灵敏度,但没有个别颗粒的信息。各种检测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对于单颗粒ICP-MS,安捷伦的解决方案是对于混匀的待测纳米颗粒物样品,一次分析每一个质量数,分析中没有稳定时间,因此可以得到完整信息。

  董硕飞还与大家分享了sp-ICP-MS测试方法经验。

144132_201803311052372.jpg

  参会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报告后,大家就纳米颗粒物以及工作中遇到的与生命健康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清华大学学生就纳米颗粒物多元素分析与工程师进行了探讨,安捷伦纳米颗粒物多元素虽然是依次测量每一个元素,一个元素20s,测量总时间虽然长,但是可以节省来回切换的时间,最关键的是避免了污染。还对纳米颗粒物的定量标准方法和标准物质进行了讨论。

  刘丽萍指出,纳米颗粒物研究对大家来说属于比较新的领域,纳米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健康的相关性就是安全性上还需要进一步评价。

  还有学者就金属元素在叶片、叶脉上的原位无损分析与专家进行了探讨。

144132_201803311052374.jpg

  参会人员合影

本文相关专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