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写作应成为一种思维之乐

2018.6.06



不久前,清华大学宣布要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此后,舆论热度迅速冲破象牙塔并一路飙升。写作,似乎跟每个人都扯上了点关系。

之所以如此,大抵是因为写作能力差早已成了全社会的痛点。不光是大学生写作水平令人大跌眼镜,事务公文、领导讲话、广告标语、新闻报道、网络辩论等对外公开的文字资料,同样语病频现、错字百出。更有甚者,连基本逻辑都是乱的。

人们逐渐变成了“识字文盲”。基础教育普及了,高等教育覆盖面扩大了,识字率提高了,连外语都说得很溜了,可是会写文章、写好文章的人反倒变得稀罕。把思想变成符号语言,成了社会和学校亟待训练的能力。

写作是逻辑思辨能力的体现,是作者在规范的文本框架下自由表达思想并尝试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现实观照与文化积累水准的展现。因此,写作培训的目标和精髓应当是逻辑思维训练和文化底蕴积累。

在训练方法上,一堂好的写作课,必须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帮助学习者在了解既定规则框架后,灵活地化规则框架为己用。这就要求教学者以课堂写作任务为依托,增强课程的互动性和个性,组织学习者提出观点、论述依据、弥补逻辑漏洞、调整、重新论述,并最终按照规范完成写作。

反观现在很多中小学乃至大学的写作课程,其内容多以“写作规范和技巧”为重,其形式多以“填鸭”为主。

国内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写作常识,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至于逻辑的严谨与论证的深度,则全靠学生自己“修炼”。规范化的写作固然重要,但它绝不应该成为写作及写作训练的目的。

教学方法上,国内教学大多遵循介绍文种概念及特点、文种格式、写作方法、举例说明、布置作业、老师批改作业的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与个性,无法引导学习者综合运用逻辑学、语言学乃至历史学在内的多种知识,更不可能让学习者体会沟通的艺术和写作的乐趣。

作为博雅教育的一部分,写作能力训练原本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的。中国的文化与文字博大且精深、严谨而灵活,一面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另一面又是巧妙结合带来的无穷韵味。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