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屠呦呦获诺奖—“解决实际问题”是唯一,兼说退休教授分三类

2015.10.08

  一、事由

  今天10月6日,<新京报>头版大标题:“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副标题,“发现青蒿素,显著降低疟疾死亡率,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新京报>A02版<社论>写道: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昨日揭晓,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该奖项,成了3名获奖科学家之一。消息传来,舆论振奋。屠呦呦也成了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中荣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第一人。

  中国籍,诺奖,自然科学……这几个关键词在诺奖产生交叉,注定会引爆亢奋的国内舆论:继莫言后,屠呦呦获奖,无疑再度圆了国人的诺奖梦;作为首位获得该殊荣的中国科学家,虑及其“空前”一面,它也令中国人的科学类诺贝尔奖情结得到了部分开释。

  写得好!我们人人为此振奋!

  二、报道主要内容

  <新京报>在A05版<封面报道>中有如下标题:

  1、从东晋药书中获启发,坦言得奖“有些意外”;

  2、从《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

  3、青蒿素发现者曾有争议;

  4、知情人称屠呦呦仍在带项目。

  三、屠呦呦的贡献

  <新京报>A05版写道:

  对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如此评价:“她的发现在过去十年间显著降低了疟疾死亡率。”另一名委员扬•安德森的评价更为“细化”。他说,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过去十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屠呦呦攻克的学术难关/具体的学术贡献:

  <新京报>A05版继续写道,

  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及其同事向媒体指出,屠呦呦的关键作用表现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稳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疟有效成分的瓶颈,并在公开会议上报告。其后,其他研究组才展开了类似的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蓉分离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体,对确定分子式、晶体结构起到重要作用。

  结合在央视上看到的屠呦呦使用量筒及蒸馏瓶的视频,我的印象,屠呦呦的学术成果:

  社会效益,世界效益:★★★★★★

  纯化分离难度系数:★★★★

  青蒿素分子式确定难度:★★★★

  四、屠呦呦获奖对分析化学工作者的启示:难度系数不高也可得诺奖

  1、“再次证明,解决实际问题是科研硬道理”。

  央视2015年10月6日说,屠呦呦的成果使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疾病死亡率明显下降。看来,诺奖的颁奖,一定要具备看得见,拿得到的实在“效果”!

  2、这次对屠呦呦的报道,其内容没有涉及屠教授发表了多少论文,SCI收录多少!

  分析化学工作者是否有所启发?将自己从SCI收录中解放出来,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分析问题。

  3、应该说,屠呦呦教授将乙醚提取(萃取)法取代水煮法和乙醇提取(萃取)法,无论在分析化学或在化学纯化工艺来说,应该是很容易想到的,乙醚是众所周知的最常用、最普通有机萃取剂。但却却是难度系数不高的乙醚萃取法解决了青蒿素的有效提纯。

  分析化学工作者是否有所启发?所以,请由此重视分离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即使仪器性能在高速发展。

  4、印象中山东省某知名综合性大学在约5年前曾因研究用离子交换法分离/提纯中药有效成分,并获“中国测试学会科技成果奖”。这是好的开端!期望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作出更富有成效的贡献。

  但建议,在分离时引入“分配系数Kd”的概念,这样的纯化研究,将更具科学性与有效。

  5、屠呦呦用乙醚来萃取分离青蒿素,尚有可能采用其他萃取剂会比乙醚有更好的效果!这部分的研究,其实工作量并不大,说不定将青蒿素的分离/提取推向更高的台阶。

  另外,无论屠呦呦用乙醚还是其他萃取剂进行青蒿素的分离纯化研究,是否可用分配系数Kd来表述。这方面兰州大学化学系有成熟的萃取分离理论专著及分配系数Kd的研究方法。

  6、在<新京报>的这次报道中,提到了屠呦呦小组的钟裕荣的贡献,即:

  A,得到了纯化的青蒿素的晶体;

  B,确定了青蒿素的分子式及晶体结构。

  说明,在评价每人的贡献时应该是公平的,你有具体且实在的贡献,别人不会忘记你。具体来说,这次没有忘记钟裕荣同志。

  这里又要说回来,钟裕荣的工作~提纯及确定化合物的分子式与结构式,在化学领域来说,应是难度不高的工作。

  五、<(普通)分析化学>教授分为两类

  一周前的9月28日下午1时58分,我在某微信圈发了如下短信(实录):

  建议,将能教<(普通)分析化学>的老师分成两类:

  A,能讲5课时<离子交换分离(含固相萃取)概述>;

  B,不能讲或讲不满与课时<离子交换分离(含固相萃取)概述>。

  9月28日<新京报>A03版<时事评论>,有人说,“总要到考试时才知道该念的书都没有念”。

  笔者仿上句:

  “分析化学工作者碰到实际样品时才知道该念的离子交换分离和固相萃取,在大学都没有念。”

  建议,重视<分析化学中离子交换分离>的教育。

  教材有考虑选用:<有害物质分析—仪器及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主编:方晓明,刘崇华,周锦帆),第二十章<离子交换分离>。该章每个字均为周锦帆原创,系40年离子交换分离研究的总结。

  六、退休教授退休费的消费水平分为三类

  目前,接到我在京大学女同学来电,该同学A两口子每月花1500元,每周吃两次鱼……

  我感到不解,A是某知名研究院前所长研究员,每月收入8000多元,爱人收入6000多元,每月退休工资共约15000元,而支出只是1/10!

  我即在微信圈写了如下短文:

  我们这些北京的年令已达7旬的退休教授与副教授,据我所知,现在(2015年10月)的收入约为:

  教授7500—8000元

  副教授6000—6500元

  按聪明程度分三等:

  A,聪明的,每个月至少花:

  教授,2000—3000元

  副教授,1000—2500元

  B,尚有脑子的,每月至少花:

  教授,800—2000元

  副教授,500—1000元

  C,愚蠢的,总想“站好最后一班岗”,每月只花:

  教授,少於800元

  副教授,少於500元

  AA,最聪明的,知道马拉松42公里多,已经走了35公里了,每月花:

  教授:3000—4000元

  副教授:2500—3000元

  我的这个不成熟方案提出后,即有多个反响!

  我接着说(实录我的微信):

  一,人,叫他自己报属于哪一类~都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虽然嘴上不说)!

  二,人,实际上分为两类(仅指生活事项):

  甲,聪明的;

  乙,愚蠢的。

  七、诺贝尔奖委员会的答案

  <新浪网>有一篇文章:“刚获诺奖的屠呦呦有这么些争议”。

  文中有这么一段话:

  在今天诺贝尔奖公布后的发布会上,有记者问,屠呦呦获奖,是否是诺奖对中药的一次奖励。诺贝尔奖委员会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该委员会称屠呦呦获奖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八、结语

  让我们以屠呦呦为榜样,立足解决实际的分析化学问题,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成果,从而将自己从SCI中解放出来,这或许是聪明并高明的思路。

  本文写于10月6日。手机<天气通显示>空气质量354.写此文时“广东音乐”<平湖秋月>CD一直陪伴着我。

  九、补充:国庆生活纪事

  10月2日上午,我老伴及孩子到怀柔的雁栖湖和红螺寺游览。中午在雁栖湖留下一照:

  全身服饰总价仅为三位数:

  三里屯H and M 全棉帽子;

  沙家浜全棉衬衫;

  三里屯H and M 进口牛皮皮带

  三里屯优衣库全棉长裤;

  蓝岛大厦圣弗莱休闲皮鞋。

  那天游览,感觉“身轻如燕”。还有5年半,届时80周岁了,还能“身轻如燕”吗?

  最后,祝各位金秋好!

  十,后记

  屠呦呦事跡6日报道,我8日即在<分析测试百科网>写出评论,有人说,“周老师才思敏捷,内容又显示周老师知识面的真功夫!”

  这篇短文,算是我的一篇高考作文试卷。

  其实,屠呦呦获诺奖~中国人第一次拿自然科学类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件大喜事,每个人都能写一篇作文。说不定明年高考的作文题,有的省的题目就可能与屠教授获奖有关,我只是在我国分析化学工作者中较早写作文的人而己,诚请各位多多指教。

  我只是想说,各位在分析化学研究选题时,不忘屠呦呦获奖的核心启示。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