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吉林省西部盐碱地重灾区大安市和通榆县,又一次见证了胡树文团队改良技术的效果。9月26日,在大安市500亩示范田测产结果表明,与农民常规种植的水稻产量相比,经过改良技术综合处理的水稻产量为561.3千克/亩,水稻产量提高了近4倍。第二天,在通榆县八面乡八面村的1000余亩示范田,测产也取得类似的效果,而这两块盐碱地的pH值都在10以上。

  在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土肥处处长李荣看来,这个盐碱地改良技术在全国是领先的。“国家如果大力推广这项技术,不仅能缓解我国土地紧张等问题,还能实现农民增收。”李荣告诉记者。

  寻找“克盐”之术

  松嫩平原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和黑龙江西南部,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其中盐碱土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

  “土壤颗粒组成中黏粒含量较高,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可塑性、黏结性强,土粒分散,结构性差。”在从事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30多年的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赵兰坡看来,该地区盐碱地改良利用是一项艰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