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肌电图的应用

2022.4.29

  在医学上通过此检查可以确定周围神经、神经元、神经肌肉接头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

  通过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安静情况下有无自发的电活动,以及肌肉大力收缩的波型及波幅,可区别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诊断脊髓前角急、慢性损害(如脊髓前灰质炎、运动神经元疾病),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病变(例如肌电图检查可以协助确定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和预后)。另外对神经嵌压性病变、神经炎、遗传代谢障碍神经病、各种肌肉病也有诊断价值。此外,肌电图还用于在各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追踪疾病的恢复过程及疗效。

  在食品质地检测中,用使用常皮肤表面电极,它的优点是不引起疼痛,也常在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时用于记录诱发的EMG反应。主要测的是咬肌和颞肌,控制咀嚼的两块主要肌肉,因为它们就在面颊下部,测定很方便,因而相关的研究较多。[3]

  Sakamoto等(1989)应用肌电图研究了43种食品的咀嚼形式,发现闭嘴时,咬肌的咀嚼能变化在3-108之间,张嘴时下腭的二腹肌咀嚼能变化在13~154之间。

  1994年,Brown测定了成人吃口香糖时的肌电图,发现对于个人而言肌电图的重复性很好,而且具有一定的时间稳定性,但是不同人的肌电图差异显著。不过,在研究中,被测试者表示贴在脸上的电极不干扰正常的咀嚼活动。Brown证实,对每个个体和每种食品而言,咀嚼方式是比较稳定的。他们用肌电图测定了咀嚼速率、咀嚼的持续性、咀嚼功、食团的形成、吞咽过程等。

  1998年,KohyaITIa等人用肌电图研究了米饭的质地,发现直链淀粉含量高的米饭需要咬肌的电活性也高。不同品种大米在咬第一口时的差异相当大。之后,K.hyama等人又报道了咀嚼次数、咀嚼时间、咀嚼持续期(由肌电图测定)与胶黏性的相关性要高于与硬度的相关性。他们还发现咀嚼方式在不同测试者之间的差异大于不同大米品种问的差异。

  Kohyama等(2007)利用肌电图研究了人对块状和切细的食物(尺寸不同)的咀嚼行为。用塑料勺以随机的顺序提供给普通受试者一口量的(7克的块,等重切细样品,等体积切细样品)生胡萝卜、黄瓜、烤肉或鱼丸。受试者可以在试验前或不同试验之间用水漱口,不告诉受试者正在品尝的是何种样品,当他们每次吞咽样品后举手。结果表明,咬肌的活动与咀嚼力密切相关,表面肌电图显示较硬的食物,其咀嚼力越大,咬肌活动越大,咀嚼时间越长,咀嚼次数也越多。人在咀嚼柔韧的食物时,嚼得要慢一些。咀嚼速度也可以由EMG的咀嚼肌肉的工作时间和一个咀嚼周期的时间而定。要获得一定的营养,细切的食品由于体积的增加,而使咀嚼活动并不省力。等量的细切食品表现出增加或者至少相似的咀嚼难易度,但等体积细切的食品表现出咀嚼活动少。不管食品的软硬和韧性,细切的食物可能在消费起来反而更困难。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