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市场经济趋于成熟的中国,这种集生杀大权于一身的衙门的确越来越少了。

  另一方面,药品的审批又是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纪检监察等部门很难在常规工作中对其进行审核,而媒体和公众的监督更是无法判断一个新药证书的颁发与否是否合理。

  不仅如此,中国医药工业缺乏创新、同质化严重也让药品审批的寻租更多了一个保护伞。大家都是一样的仿制药,批与不批似乎都有充分的理由。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药监管理出路何在呢?是否因为这些特殊的原因,就让我们只能对药监部门的吏治望洋兴叹了呢?

  并非如此。

  从长远角度,当然需要让创新药物成为中国医药工业的主导,一种真正的创新药需要漫长的研发时间和高额的投入,玩得起的企业数量自然不多,而这一部分的药审,数量就自然不会多得让药监局相关部门窒息。

  与此同时,必须尽快放开和加快仿制药的审批速度。在2007年通过的最新版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列出了仿制药这个条目,而实际上中国绝大多数新药本来不过就是各种名目的仿制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