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一门本科生课程,竟由6位院士一起上!

2021.12.06

  

有这样一门本科生课程,由6位顶尖院士、4位资深教授一起上。

  阵容虽豪华,讲的却是最基础的内容。

  这门课就是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本科生课程——《测绘学概论》。

  6位院士上一门课

  武大测绘素有亚洲第一、全球第三的称号,但却非常冷门。

  测绘类专业在外省的录取分数线,是武大所有专业的倒数前三名。“新入学的本科生,10个有8个是调剂来的,其中还有强烈要求转专业的。”

  原因也很简单,测绘太苦了,扛个几十斤的仪器到处跑,工地测量一呆就是半年……

  但是,一门由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6位院士、和4位教授一起上的基础课《测绘学概论》,让学生态度发生了改观。

  


  从左到右分别是张祖勋、刘经南、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龚健雅6位院士

  行业内最顶尖的院士们,站你面前给你上课、讲段子、展示自己的测量摄影作品,咱还要求什么呢?

  宁津生院士因病离开讲台后,由他的学生、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院士接棒。

  这门课的豪华阵容,仅仅因为,武大测绘从创建之初就把培养优秀人才视为神圣使命。

  走出9位自主培养的院士

  65年来,武大测绘学科共走出了12位两院院士,其中9位系自主培养。

  夏坚白院士、陈永龄院士、王之卓院士系第一代学科带头人,他们培养出了一批后继人才,陈俊勇、李德仁、刘先林、宁津生、刘经南、张祖勋先后当选院士;

  随后龚健雅、李建成、郭仁忠当选院士,成为第三代学科带头人,带领学科走向国际测绘界前沿。

  


  龚健雅(右一)与三位导师王之卓院士(右二)、李德仁院士(左一)、丹麦技术大学Jacobi教授

  加上中青年骨干和青年学者,逐渐形成三代同堂、五代传承的人才队伍。

  院士现象,实为业界佳话。他们让武大测绘,“不仅在中国有名气,而且在世界上也有了名气。”

  拿到12次国家科学技术奖

  2012年李德仁主持的资源三号卫星指标设计及地面处理关键技术是当年的“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同年,他们团队拿到了“地理空间信息科学全球领袖”奖,武汉大学成为全球第3所获此殊荣的高校。

  近10年,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共拿到了12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测绘学科所获奖项的40%以上。其中李德仁院士李建成院士分别主持获得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始建于1989年的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是唯一一个。

  但是,实验室里却常常见不到他们,因为武大测绘人总在“山上”、“海上”、“大地上”。

  测绘很酷,但也很苦

  2018年,世界首颗兼具导航和遥感功能的卫星“珞珈一号”发射入轨;

  2020年,我国采用国产重力仪为珠穆朗玛峰测得新身高——8848.86米,也是人类首次在峰顶实现重力测量;同年,北斗卫星系统产业链国内产值超4000亿,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应用;

  今年11月,几百人乘坐雪龙号、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前往南极,进行第38次科学考察;

  一连串数字背后,都有武大测绘人的身影。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张胜凯博士成为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最高点第一人

  穿山跨海,经天纬地,从珠穆朗玛到遥远太空,从南极科考到遥感卫星,武大测绘人当得起测天绘地的名声。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德仁院士和夫人朱宜萱教授,就开始着手保护敦煌莫高窟文物。从原始的测绘手段开始,到基于摄影测量技术发展的文物数字化软件,以李德仁和黄先锋为首的两代测绘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保护敦煌、“留下”敦煌。

  从1984年至今,中国共进行了38次南极科考,武大测绘人没有一次缺席。

  他们真正做到了,“测绘是很苦,但也要有人干嘛。”

  


  武汉大学“慧眼”雕塑

  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口有一个雕塑,叫慧眼石,它像一个起点,见证无数测绘人从这里出发、奔赴全国各地。

  行测天绘地事,做顶天立地人。

  这是武大测绘人的骄傲,也是他们的坚守。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