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核心结果显示在图2中,可以看出在低温(2.6 - 2.7 K)温度下,比热在Fe-Fe键方向出现极小(图2b),而且四度振荡非常清晰。但是当温度上升到3.7 K左右时,极大和极小位置互相调换(图2a),即极小出现在Fe-Se-Fe方向。这种极大和极小位置的交换是由于磁场平行于FeSe面时,两种磁通格子能量极为接近,理论上对于各向异性超导体有预言,而且在重费米子超导体和YNi2B2C中已经被证实。

  理论学家Chubukov和Eremin【Phys. Rev. B 82, 060504(R) (2010)】结合这个实验迅速作出解释,由于考虑电子系统与不同磁交换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带间和带内的散射,电子费米面上面的能隙可以被写成一个S波分量叠加一个各向异性的d-波分量,即Δe=Δ0(1-rsin2φ),这里φ是从电子-电子口袋连线算起的夹角,r是控制带内散射量大小的参量,从而控制能隙各向异性的参量。当r=0时,典型的S-波;r<1时,能隙有各向异性;r>1时,能隙会出现节点,象d-波能隙。如果把这个能隙函数放到超导态单电子的态密度计算比热时,发现比热应该在φ=45°度的地方(此时,H||Fe-Fe)出现极小,这与实验结果一致。根据该公式计算的能隙显示在图3(a)中,可见伴随系统参量r的变化,能隙各向异性逐渐增强,最后甚至出现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