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我国教育与学术研究均需走出单一评价模式

2018.9.04

   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长江、杰青、优青、青年千人……虽然没有一顶“帽子”,微软研究院理论组主管研究员陆品燕依然当上了上海财经大学的教授。两年时间,这所学校赋予他极大的自主权,他牵头的上财理论计算机科学中心也不负众望,成为全球知名计算机排行榜“计算机科学排名”中2008~2018年亚洲第一、世界第十五的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学院院长李国杰用“奇迹”二字形容上财的这支团队。他说道,“上财坚持十几年人才引进同行评价,不注重国内的各种‘帽子’,形成了人才引人才的接力效应”。

  我国国内高校近年来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但与其说高校重视人才,不如说重视“帽子”“头衔”,是以“帽子”“头衔”论人才。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时的急功近利,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高校的学术管理与评价由行政主导。行政主导的评价喜欢“数量指标”,这看上去十分清晰、容易操作,但却是十分落后的简单评价方式,而真正能评价一名人才真实能力的,应该是专业同行评价,专业同行评价的复杂性远高于行政评价。这好比考试题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主观题评价考验阅卷者的能力,客观题评价只需对标准答案就可以,甚至可直接用机器评阅。

  对于上海财大采用专业同行评价方式引进人才的优点,笔者不再赘述,笔者更想谈的是,我国针对所有人才的评价,都必须摆脱简单、易于操作这种“诉求”,而应该建立更为复杂、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毋庸置疑,简单、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评价效率更高,公平也直接可见,但简单化、数量化的评价指标并不适合对复杂的人才的评价。如果一直推进简单化、数量化的评价体系,那么,我国的人才评价就会是一个人一路走来的单一分数评价、学历高低评价、论文数量评价、“帽子”多少评价,即唯分数论、唯学历论、唯论文论、唯“帽子”“头衔”论。与之对应的就是为获得高分、高学历,发表论文、争夺“帽子”“头衔”的急功近利。

  用分数、学历、论文、“帽子”评价一个人,根本不需要评价者有多高的专业能力,只需懂小学数学运算即可,诸如700分高于699分,而且,这种无需专业评价的评价,也令公众一眼就看得懂。但是,这说到底是十分粗放的评价,比如,在分数之外,没有关注人才的个性、特长、其他综合素质;在学历之外,没有评价一个人的真实能力,简单地把学历与能力画等号;在论文评价时,只看论文发表的数量与期刊,没有分析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且在论文之外,没有关注一名学者一直在默默无闻进行的研究,以及研究取得的进展。

  我国社会对简单化、数量化的评价体系的认可度实际上是更高的,这一点也不奇怪。但人才评价不能迎合社会观念,而需要以积极的改革,通过建立有公信力的复杂评价体系,引导社会转变观念。比如,高考时的分数单一评价,得到的社会认可度很高,社会公众认为这可以保障基本的公平,而对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社会公众就担心由于给了学校自主权且很多指标的评价带有主观性,会影响评价的公平公正。以“帽子”论人也是如此,一个人才有什么头衔,只要一提,大家都“认可”,在没有头衔时,就会反复解释,而对于解释,有人一句话就可反驳“为什么这么厉害却没有什么头衔呢”,这就是单一评价体系之下社会形成的单一思维,什么都会朝单一评价体系上靠。

  建立复杂、综合的评价体系,让评价能得到社会认可,必须进行专业同行评价,即由同行专家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进行全方位评价。树立专业评价的公信力,关键在于专业评价必须保持专业与独立,评价不受行政与利益等因素干扰与影响。拿我国大学自主招生来说,自主招生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很显然,就必须实行专业同行评价。但我国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在自主招生评价时,引入专业同行评价还很不够,对于学生提交的论文,只看是否发表而不评价论文的原创价值,没有通过论文分析学生的学术潜能,由此导致一些学生和家长功利对待论文,催生论文造假乱象。

  回到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才引进上,因为该校明确引进人才是通过专家同行评价进行,因此同行专家不会看“帽子”和“头衔”论人,很多所谓的“帽子”和“头衔”,不过是这一人才曾经获得一个项目资助(人才计划都是人才资助计划),把获得资助变为了“学术身份”,而学术评价看的是人才获得资助后取得的成果,那些没有获得资助却取得同等研究成果,甚至更好成果的人才无疑比获得资助者更优秀。如果只看“帽子”,就会引导大家争夺资源,而不认真进行学术研究。概而言之,对于人才的评价,必须推进由专业同行评价主导的专业评价,这才能给人才成长创造更大的空间,让教育与学术走出单一评价模式,促进教育与学术研究质量进一步提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