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关于转座因子的发现历史介绍

2022.11.11

  在50年代以前,人们对于基因的认识一般是每一个基因组的DNA的量是固定的,它包括数目固定,位置固定、功能固定的一系列基因,以保持生物性状能稳定地遗传下去。但同时,基因也会发生突变。一般自发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当然也存在着高突变频率的现象,这说明在基因组中存在高度不稳定的基因,很长时间人们忽视了这种现象。第一个注意到不稳定基因的人是De.Vires,他在19世纪末就研究了金鱼草花的颜色的不稳定突变,但没能作出理论解释。20世纪的前几十年内,R.A.Emesor研究了能干扰种皮中桔红色素合成的玉米突变品系,他提出籽粒发育过程中发生回复突变,形成有色细胞和无色细胞交替的条纹是由不稳定的隐性基因造成的,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隐性城因不稳定。虽然McClintock早在1951年就在玉米中发现了转座因子,但由于人们受到基因在染色体上有序排列的传统观念的桎梏而难以接受“跳跃基因”这一新的概念,所以直到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他在半乳糖操纵子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gal操纵子有三个基因:gal K,T,E,它们编码三种酶催化Gal的分解代谢。其中间产物Gal-1-p是有毒的,因此galT-在含半糖培养基上因使Gal-1-p积累而难以成活。那么在此培养基上能生长的各种突变型,应是galt-的回复突变及galK-galT-(因它不能产生Gal-1-p),但意外发的发现galE-galT-也能生存,按理说这种突变型可使Gal-1-p积累是不可能存活的,但却居然生长良好,其原因何在呢?经进一步研究发现galE-是极性突变,由于它的突变使远离操纵位点的galK活性大大下降,因而细胞中不会积累Gal-1-p之故,从中首次分离了转座因子。分析转座因子的物理特性,更证实了转座因子理论的正确。已从好几种原核和真核生物中分离到转座因子,并在进行DNA水平的研究 。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