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转基因开年激辩再起 开展安全实验达成共识

2015.1.21

   1月18日下午,北京的寒风吹得正紧。中华世纪坛内,一场转基因舌战却足以驱走寒意。激辩中,到场嘉宾多因发言超时而被听众打断。在这场堪称2015年首次转基因辩论中,支持者与反对者、科学主义者与反科学主义者再次交火。

  “不能只是纯专家的观点,也不能是想当然的批判,而是需要有一种互动,共同推动转基因讨论达成共识。”尽管讨论伊始,作为主持人的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赵旭东就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但依然无法减弱辩论双方“克制而充满敌意”的火药味。

  “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的人,应该走在一起。”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语气平稳。他提议,“挺转”和“反转”双方可以共同做一次为期3年的转基因安全实验,并邀请第三方监督。尽管这一提议得到部分反转人士的赞同,但双方并未就操作细节进行讨论。

  理性与感性

  作为支持转基因的代表性人物,饶毅被安排为首位发言嘉宾。2013年,饶毅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舆论环境不睦的原因,自己近几年内将不再公开讨论转基因。但对于此次讨论会,他仍抱有期望。

  “理越辩越明,只要能秉承公平、理智的态度,我相信不同意见的人在经过讨论后,也许能得到共识。即使得不到共识,也可以向关心这些问题的大众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基础。”饶毅说。

  转变态度的不只是饶毅。2014年似乎成了转基因辩论的转机,主流科学家开始以专业姿态站出来,主动与公众进行交流与释疑,并旗帜鲜明地支持转基因。

  在不到5分钟的发言里,饶毅抛出了全场首个质疑:“目前,我国转基因政策的现状比较尴尬:如果我们确信转基因食品是不安全的,就应禁止从国外进口的转基因产品;如果我们认为转基因农作物种植会带来生态安全问题,那么我国应全面禁止种植转基因农作物。”

  话音刚落,始料未及,会场入口的角落里,传来一串清晰的掌声。掌声来自当天的嘉宾之一、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学教授顾秀林。

  耐人寻味的是,顾秀林和饶毅之间其实堪称“宿敌”。早在2012年,两人就曾展开过数次笔战。2012年10月27日,饶曾在科学网博客中写道:“不懂科学的顾秀林等少数固执的人,更不懂转基因。”次日,顾在博客中回应:“如果一味坚持无论转基因是否有毒有害也必须商业化应用于人类食品动物饲料,那么他就是与人类为敌。”10月29日,饶又以“理智的人们会问,是否有必要和不懂科学的人争论科学问题”开篇,对顾文逐句批判。

  “现在,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转基因的人,应该在一个公平的场合进行不只一次的直接对话或辩论。”发言结尾处,饶毅提议。

  而长期以言辞激烈著称于网络的顾秀林,也在演讲一开始就说:“今天的辩论,我不会骂人。”

  科学与反科学

  转基因问题是不是科学话题,成为辩论的焦点之一。

  对于“科学实验究竟靠不靠谱”一问,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教授胡瑞法早就有备而来。他分析了SCI论文中与转基因农作物相关的9333篇,发现多数研究转基因安全性的文章对转基因都持支持态度。而得出“不安全”或“存在风险”结论的论文中,一半来自两个实验室:法国的塞拉利尼实验室和意大利的马拉泰斯塔实验室。这些研究被科学界认为要么实验样本少、统计方法不可信,要么实验周期设计不合理。

  不过,胡瑞法的数据似乎无法说服反转派。“我们要警惕科学,警惕科学家。我们要剥夺科学家的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直白地说,科学共同体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注定要与资本、权力结盟,“科学和技术正是资本当下庞大的帮凶”。

  “转基因问题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同样无法被说服的,还有顾秀林。她坚信,来自应用和实践的安全性判断才是最终裁判,“如果一个科学产品的评估从起点就开始作弊,仅仅朝研发者的利益倾斜,就无法进行诚实的、理性或者科学的辩论”。

  正因如此,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兵感慨,转基因的争议首先不是个科学问题,而是科学从实验室走向实践,在公众怀疑、不能被说服的情况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