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中国作者论文引用受歧视?最新研究揭示学界间的“暗沟”

2023.6.22

自21世纪以来,中国科研的进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国论文数量的爆炸性增长,成为了中国学界近年来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国论文。这一现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无疑揭示出了中美学界合作上存在的一条暗沟。

当下正是荷花盛开的世界,“荷”与“和”、“合”谐音,我们期待中美两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图文来源:新华网

01

中国论文的崛起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奇迹之外,中国论文也经历了同样的快速增长,堪称另一种意义上的“发展奇迹”。如下图所示,从2000 年到2018年,中国论文在世界学术出版物中所占的份额从5%增加到26%。其中化学、工程和材料科学领域的增长尤为强劲。现在,中国已经超越了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出版物生产国。

中国论文占世界科研出版物的份额的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

各种研究显示,这一增长与中国政府的在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关系密切。根据中国教育部的相关数据,从2000年到2017年,中国高校数量增长了140%,研究人员增长了69%,而公共研究经费增长了10倍。根据科技部今年3月21日公布的《中国研发经费报告(2022)》,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达30870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

以上成就主要还是从论文数量上来总结的。从质量上看中国论文的成长同样可观,在近期公布的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Nature Index 2023 Annual Tables)中,中国论文在高质量期刊的论文发表数量及贡献份额得到了肯定。中国首次超越美国占据自然科学领域的榜首。

02

美国对中国的“引用折扣”

虽然谁都无法否认中国论文的飞速成长与出色成就,但如果切换另一个视角,从中国论文的引用水平来评价,则会挖掘出一些新的信息——有些国家似乎不是很欢迎中国论文。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学界对中国论文的引用水平只有其他国家的一半。也就是说,美国学界更倾向于引用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的论文。研究人员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引用折扣”(citation discount)。[1]

如何解释这种引用折扣,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到底是因为中国学者论文本身质量低下,所以美国学界弃而不用;还是美国学界对中国论文存在着某种偏见呢?为了厘清这一点,研究人员对中国论文进行了“质量控制”。

首先,研究人员选择从化学领域的论文入手分析,因为该领域是中国论文增长最为强劲、表现最为优异的领域之一。研究人员筛选出了在最具影响力的化学期刊上发表过文章的菁英科学家,他们处于同行中的前1%。随后,研究人员手工收集了这些科学家的人口统计数据,以便教育背景、年龄和性别等特征进行控制。最后,研究人员还使用粗化精确匹配 (CEM) 为这些中国菁英PI的每篇论文都找到质量对等的文章,来校正中国在引用论文时存在的巨大“本土偏见”(home bias)。

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控制”操作,我们发现,即便是这些严格遴选、修正后的中国论文,美国学界对它们仍然有着高达28%的引用折扣(引用水平低于基准水平28%)。也就是说,美国学界不引用中国论文,跟论文质量本身关系不大。

研究人员还按照中国论文所发期刊的影响因子水平,对论文进行区间分类(类似于期刊分区),对比研究了美国学界对不同质量刊物上的中国论文的引用折扣情况。反而观察到,中国论文所在刊物的影响因子越高,美国学界对其的引用折扣就更明显。

按期刊影响因子分区间评估引用折扣水平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

如果换一个质量评价角度,按照其他国家(除美国外的国家)对中国论文的引用水平对论文进行区间分类,那么评估出来的引用折扣情况又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有明显的引用折扣现象。

按其他国家引用水平分区间评估引用折扣水平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

那么美国对中国以外的国家的引用情况又是如何呢?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引用折扣情况?研究人员以类似的方式评估了美国学界对其他国家论文的引用折扣水平。分析显示,除了中国的引用折扣“一枝独秀”以外,只有加拿大存在稍微的引用折扣。而瑞士、德国等国家,更是出现了“引用溢价”——美国学界似乎对他们的研究青眼有加。

各个国家的引用折扣情况

资料来源:见参考文献[1]

03

中美学术暗沟与中国战略

研究人员一开始推测,美国学界的这种引用折扣现象可能是一种对中国论文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来源于中国论文相对频繁的撤稿消息。由于不信任,所以避免引用它们,即便它看上去同样富有研究价值。但后续的研究证明,这一看法也缺乏说服力。因为在撤稿多发的领域与撤稿不那么频发的领域,美国学界的引用折扣都“一视同仁”地存在。

另一种解释,则是美国学界可能对中国研究人员抱有某种敌意。这个解释放在中国国籍、为中国工作的研究人员身上或许是合理的,但在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从事研究的中文姓名PI也遭遇了类似的引用折扣 。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有可能是中国研究人员专注于美国学界不太涉足的子领域。领域不同,引用自然就少了。但研究人员通过建模测算后,这一解释也遭到了否定。

最后,问题在海外华人学者群体上找到了突破口。研究人员发现,如果PI本身在美国积累有良好的学界人际关系网络,那么他将至少部分克服引用折扣现象。比如,那些在美国接受过学术培训的中国研究人员,其引用折扣将减半。更有意思的是,美籍华裔学者也几乎没有引用折扣的现象。

这似乎说明,美籍华裔学者在中国研究传播到美国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反过来看,这似乎也表明了:中国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接触到美籍华裔研究人员,但仍少于跟美国学者实现直接的学术沟通。因此,美籍华人学者以及具有旅美背景的学者构成了中美学术沟通的重要桥梁。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通过资助学生出国攻读研究生不断扩大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此外,中国也资助研究人员在发达国家短期逗留,以促进中国学者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中国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几乎飙升了八倍。而从1955年到2009年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拥有海外学位的科学家占到了总人数的37%。

按照这种分析,跨国之间的学术合作实际上比通常想象的要更加困难、复杂。而所谓的引用折扣现象,似乎表明中美之间存在着一条藏在暗处的鸿沟。中国长期以来输出的大量留学人才,为中美之间的学术交流架起了桥梁,成为这道暗沟之上的通衢大道。这些华人学者群体也为中国科研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另一篇研究华人学者对华学术贡献的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中国籍学者倾向于引用有华人学者参与的别国论文。研究人员认为,这说明了华人学者群体构成了其他国家研究向中国发挥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这一渠道,华人学者为中国在2000年至2015年间的科研发展做出了贡献。[2]

研究人员最后指出,美国学界对中国的引用折扣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都相当稳定。而自特朗普政府以来中美学界合作的降温以及新冠疫情所导致大规模学术活动的停摆,则有可能会进一步巩固这种引用折扣现象。

今日会晤,一丛荷花点缀席间,意味深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中美两国在未来发展中,如果能够克服“引用折扣”这一暗沟,携手推进科研发展,对于两国而言都将是一件大好事。

参考文献:

[1] https://cep.lse.ac.uk/pubs/download/dp1904.pdf

[2] https://www.nber.org/papers/w27169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