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华介绍,目前我国的潜水医学研究,不管是从深度、保障方法到脱险,医研所都是第一的。地方上潜水大都在50至80米左右,主要是商业价值。遇有急难险重任务,就需要医研所来保障,比如,“跃进号”打捞、南京长江大桥施工等,“执行大深度潜水的医学保障任务,目前只有靠海军”。

  “从工业水平看,我国能制造出满足700米的设备,但主要障碍是人的耐受性。”肖卫兵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法国、美国模拟潜水已达到近700米。几十年来,始终在这个深度徘徊,从这点来看,700米,也就是人类极限了。

  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提供支撑(专访)

  记者:为什么要不断进行各种潜水实验?

  陶永华(海军医学研究所所长、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随着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探测海洋的深度越来越深,与载人航天飞行的意义是一样的。

  某种程度上,因为现在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比对太空的了解少得多,海洋到了一定深度,人就下不去。所以说,越往海底走,难度越大,不可预测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