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有人认为相关部门要“动真格”的同时,也有人觉得此次改革依然没有脱离“摆姿态”的阶段。

  “扩大和落实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这自然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待。”采访中,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直言,重点学科评审一般是五年一次。换言之,这并不是一项日常性的工作,且因为重点学科主要集中在少数高校,其覆盖面很小,对高校的影响力相对有限。

  “仔细算来,不管是从重点学科评审的时间跨度还是空间跨度看,此次改革的实际意义可能没有那么大。”别敦荣说,这样的改革其实更多地只是表明了教育部门的一种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对于教育部的此次放权持何种态度,对于重点学科评审本身,人们并不愿否认它的存在价值。比如,李娟在表达对此次改革的欣喜之情的同时,也不隐瞒内心的一份担忧,那就是“取消了,就不做了”。

  “其实重点学科评审体现的是我国‘集中精力办大事’的一贯原则。在这一前提下,通过重点建设,一批学科达到了与国外顶尖学科比肩的程度。因此,重点学科评审本身是有意义的。”李娟认为,经过近30年的发展,此项评审确实有一些负面因素,此时取消审批权也是一件好事,但需要防止地方政府和高校的简单“跟风”行为。“国家不做了,就谁也不管了,这其实不利于我们的学科建设。”因为重点学科建设“择优扶植”的原则是没错的,只是择优的原则和扶植的政策需要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