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自己领衔的“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果蔬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胡小松倍感自豪。他介绍,“‘食品非热加工技术与设备’课题于2006年启动,今年8月10日顺利通过验收。经过4年的努力,我们打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20年的封锁垄断,在食品非热加工方面拥有了自己的技术和设备。”

  非热加工是一种新兴的食品加工技术,主要用于杀菌与钝酶,包括超高压、高压脉冲电场、高压二氧化碳、电离辐射、脉冲磁场等技术进行食品加工。与传统的“热加工”技术相比,食品“非热加工”具有杀菌温度低,能更好保持食品固有营养成分、质构、色泽和新鲜度等特点。同时,非热加工对环境污染小、加工能耗与污染排放少。因此,该技术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已成为国际食品加工业的新增长点和推动力。

  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重视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的发展。欧盟在第五和第六框架计划项目(FP5和FP6)中都设立了资助非热加工技术领域的科研经费,仅FP6框架项目对两个非热加工项目的资助经费就达2300万欧元。而美国对非热加工技术研究更为重视,包括美国军方、农业部和食品药物管理局等多个部门都有大量经费资助。目前,非热加工技术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快速的产业化应用。美、加、法、德、日等国家已经通过非热加工技术的食品安全评价,并获准该技术在果蔬、肉制品、水产品等领域进行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