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YJ 0004-2023
新疆羊肚菌温室栽培技术规程

Xinjiang Morel Greenhouse 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非常抱歉,我们暂时无法提供预览,您可以试试: 免费下载 T/SYJ 0004-2023 前三页,或者稍后再访问。

您也可以尝试购买此标准,
点击右侧 “立即购买” 按钮开始采购(由第三方提供)。

 

标准号
T/SYJ 0004-2023
发布
2023年
发布单位
中国团体标准
当前最新
T/SYJ 0004-2023
 
 
适用范围
4 产地环境 选择地势高燥平坦,土壤pH值为6.5~7.8,耕作层厚度30 cm以上、疏松、肥沃、排灌顺畅的田地,水、电、交通运输方便。羊肚菌生产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5 栽培季节 根据羊肚菌生长发育的特性,一般9月中旬-9月中旬制种,10月上旬整理土地。温室内环境温度低于20 ℃ 即可播种。栽培设施为日光温室。日光温室栽培一般10月中下旬播种、覆土,1月中下旬~3月出菇。 6 栽培技术 生产工艺流程  羊肚菌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生产原料 主料有麦粒、木屑、稻壳等;辅料有腐殖土、石膏粉、过磷酸钙、生石灰等。主辅原料应符合NY 5099 的要求。 菌种选择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羊肚菌品种,从具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或自行选育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菌种,并清楚地追溯菌种来源。按NY/T 528的规定执行。羊肚菌菌种的菌丝应粗壮浓密,无老化、退化现象,无杂菌污染,有淡黄色至黄褐色的菌核。  土地整理  6.4.1 整地  在土地表面均匀撒生石灰粉,每666.7 m2播撒生石灰50 kg,然后浇水至表层土下25 cm~35 cm湿润。并用旋耕机将土壤翻耕2次,平整,清除草根、石块。土粒最大直径不超过1 cm。  6.4.2 起垄分畦  在平整的地表撒白石灰线,畦面宽100 cm~120 cm,高20 cm~30 cm,畦上开4条“V”字形播种沟,沟间距20 cm,沟深7 cm~10 cm,沟宽4 cm~8 cm。畦间留宽40 cm排水沟,沟深30 cm。 菌种制作 6.5.1 栽培基质推荐配方 表1栽培基质推荐配方 配方 成分 1 麦粒40%、棉籽壳30%、稻壳20%、木屑2%、腐殖土6%、石膏1%、石灰1.8%、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2 麦粒20%、玉米颗粒15%、麸皮5%、棉籽壳30%、稻壳20%、木屑2%、腐殖土6%、石膏1%、石灰1.8%、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注:配方中的玉米颗粒的粒径与麦粒大小相似,麦粒用60-70℃的1%石灰水浸泡24 h后使用。 6.5.2 拌料 按配方称量配料,搅拌均匀,以含水量50%~60%,pH6.5~7.5为宜。 6.5.3 装袋  栽培袋的选择 栽培袋选用耐高温低压聚乙烯塑料袋,质量应符合GB 4806.7的规定。规格以14 cm×28 cm×0.4 mm为宜。 装袋要求 料袋湿重0.5千克/袋为宜,用菌种盖封口。装袋应在拌料后5 h内完成。 6.5.4 灭菌  采用蒸汽灭菌柜充气式灭菌。料袋常压灭菌100 ℃下保持10 h~12 h;高压灭菌120 ℃、0.12Mpa~0.15Mpa下保持2 h~3 h。  6.5.5 冷却  灭菌后料袋移入冷却室,洁净冷却至25 ℃~30 ℃。 6.5.6 接种 将冷却后的料袋通过无菌通道移入接种室。无菌操作,将原种瓶打开,去掉菌皮,用接种钩将原种钩散后接入栽培袋中约10-15g原种,用菌种盖封口,形成栽培种,进入培养室培养。 营养袋配制  6.6.1 营养料配方 表2营养料推荐配方 配方 成分 1 麦粒50 %,棉籽壳30%、腐植土4 %、稻壳14%,石灰1.8 %、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2 麦粒30 %,玉米粒20%、棉籽壳30%、腐植土4 %、稻壳14%,石灰1.8 %、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注:配方中的玉米颗粒的粒径与麦粒大小相似,麦粒用60-70℃的1%石灰水浸泡24 h后沥干水分使用。营养料含水量50 %~60 %, pH值6.5~7.5. 6.6.2 装袋  营养袋用14 cm×28 cm×0.4 mm或15 cm×30 cm×0.4 mm的聚丙(乙)烯袋,装入营养料后用扎口机或绳子扎口。  6.6.3 灭菌  装袋后及时装锅灭菌。常压灭菌4 h内达到100 ℃保持8 h~10 h或高压灭菌0.15 MPa,保持2 h。  6.6.4 冷却  灭菌后的营养袋搬运出锅,洁净冷却。冷却场所应事先消毒、灭虫、沉落空气中的尘埃,冷却过程中应防尘、防雨、防鼠。  6.6.5 开口 用75%酒精擦拭刀片后,在营养袋中间划3条口,每条长度3-4cm,间隔0.8cm。 播种管理  6.7.1 消毒  用75 %乙醇对菌种瓶(常规菌种瓶)表面、掏种工具、塑料盆、接种人员的双手、乳胶手套等进行消毒处理。  6.7.2 播种  当环境最高温度稳定在5℃~20 ℃以下时,即可播种。播种可采用开沟条播或撒播方式,每666.7 m2 播种量150 kg~200 kg。在畦床上均匀撒播或开沟条播,沟深5cm~7 cm,间隔20 cm~25 cm。播种时先将菌种脱袋,然后将菌种掰成1.5 cm~2.0 cm大小,喷洒0.5 %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匀,使菌种湿润,再均匀撒至畦面或沟中。  6.7.3 播后管理  覆土  播种后,将预留排水沟的土壤覆盖入播种沟,覆土厚3 cm~5 cm。  覆膜  覆土完成后,播种沟处上插温湿度计。用黑色地膜或白色地膜覆盖菌床,以保温保湿,防止强光直射,利于羊肚菌菌丝定植和发菌;将覆盖好的地膜进行打孔,孔径2 cm~3cm,孔距15 cm,以增加土层透气性。 发菌管理  6.8.1 温度管理  控制棚内温度不得低于羊肚菌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5 ℃~15 ℃,控制播种沟料内温度最高不得超过20 ℃。  6.8.2 湿度管理  覆膜后,土壤湿度可有效保持,通过微喷系统补水,保持棚内土壤含水量30%-40%即可。 6.8.3 摆放营养袋  摆放时间  播种7 d~15 d当畦面出现大量的灰白色菌丝时,摆放营养袋。  摆放方法  选择营养袋一平面,用1 cm×1 cm钉板扎孔或开8 cm~10 cm的口子,有孔或口的一面朝下,顺播种沟位置摆放,行间距50 cm,袋纵间距40 cm~60 cm,放置时应压平尽量与地面接触。每666.7 m2摆放1500~2000袋。  6.8.4 通风管理  每天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气温高于18 ℃时,采取早、晚通风;气温低于15 ℃时,中午通风。  6.8.5 光照管理  棚内以弱散射光为主,光照强度500 Lx~1000 Lx,避免强光直射。 出菇管理  6.9.1 催菇管理  催菇时机  当气温稳定在15 ℃,地温稳定5 ℃以上,空气湿度85 %~95 %,散射光照射,昼夜温差大于10 ℃ 等合适条件时,进行催菇管理。  催菇方法  6.9.1.2.1 营养刺激  在出菇前15 d~20 d移除外源营养袋。  6.9.1.2.2 水分刺激  采用微喷或喷灌进行补水,使地面完全湿透,可持续2~3遍,或24 h内沿沟漫灌,土壤含水量达到80 %~90 %,及时排走积水。 6.9.1.2.3 湿度控制  水分刺激后,通过微喷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5 %~85 %。  6.9.1.2.4 温度控制  白天闭棚增温,确保地温达到出菇所需的临界温度8 ℃~12℃,至少保持4 d~5 d。夜间掀开通风口降温,拉大温差,刺激出菇。  6.9.1.2.5 光线刺激  采用地膜技术,前期菌丝处于黑暗环境,揭膜后暴露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促菌丝分化形成原基。  6.9.2 出菇期管理  羊肚菌出菇过程中,控制棚内温度为10 ℃~16 ℃,不超过18 ℃为宜。适时浇水,保持土壤含水量40 %~50 %,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 %~80 %。每天通风换气,保持棚内空气新鲜。 7 采收和采后处理  采收  7.1.1 采收时机  采收应晴天进行。当子实体菌帽褶皱充分展开时,应及时采收。  7.1.2 采收方法  采大留小,采收时用小刀齐土面割下,避免带下周围较小的子实体。采后清除子实体基部泥土,轻拿轻放置于保鲜筐内,避免挤压。及时清理料上和地面上的菇根、死菇等残留物,运离栽培场所。  采后处理  鲜菇在1 ℃~5 ℃冷库中贮藏。羊肚菌干品应装塑料袋内密封阴凉存放,塑料袋应符合GB 4806.7 的要求。羊肚菌商品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和易于传播霉菌、害虫的物品混合存放,产品应符合GB 7096的规定。  8 病虫害绿色防控 病害防控 羊肚菌菌种发菌期间发现有细菌、霉菌感染时,应及时将污染物清理出发菌室,并加大通风量。出菇畦面上发现有污染的营养袋,应及时清除。子实体发生细菌性病害时,应及时清除病菇,并喷洒0.1 % 漂白粉或3 mg/L~5 mg/L农用链霉素水溶液。发现霉菌性病害时,可用50 %咪鲜胺1000倍液喷雾。用药应符合NY/T 393的规定。 虫害防控  采用黄板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菇蚊、瘿蚊等害虫。按红糖:醋:白酒:水=3:4:1:92的比例放入瓷盘中,再滴入2~3滴敌百虫,置于出菇场所对跳虫等害虫进行诱杀。在蛞蝓等软体动物出没处撒施生石灰或夜间人工捕捉。出菇前可喷除虫菊酯进行防治害虫。

T/SYJ 0004-2023相似标准


推荐

新技术让实现四季生产

他说:“团队中负责交配型研究的杜习慧博士和云南农科院的赵永昌研究员都对非常感兴趣,尤其是赵永昌研究员,从1996年开始就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栽培技术。”  凭着做科研的毅力和干劲儿,从新疆、甘肃、云南到浙江、河北、黑龙江,团队跑遍了全国20余个省(区)、158个县。...

高原设施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项目组在省内主要分布林区开展了野生种质资源的搜集和驯化工作,结合ARTP现代育种技术,选育新品种5个,并获得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备案;探索出适合青藏高原的设施栽培技术,通过技术集成,实现了一年两季栽培,并制定《栽培技术规范》青海省地方标准,实现规范栽培;每亩鲜菇产量增加61.6公斤,病虫害防控率达90%以上;开展推广种植280亩,实现新增产值732万元;建立高产栽培基础数据与信息数据库...

青海食用高原设施及仿生栽培技术推广示范成效显著

  近日,青海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青海大学承担的青海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食用高原设施及仿生栽培技术推广示范”进行了验收及成果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进一步熟化了设施栽培、仿生栽培和工厂化立体栽培技术,实现了的标准化种植,为全省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抓住真菌性病害的“元凶”

自2012年以来,中国实现了的人工大田栽培,并在2021至2022年间发展为具有25万亩年种植规模的新兴食用菌种类。科研人员收集了中国18个省(直辖市)32个栽培基地的病害子囊果,结合ITS扩增子测序分析、显微镜检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对真菌性病害的流行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的子囊果病灶中均检出长孢卵隔孢的长椭圆形有隔无性孢子,长孢卵隔孢是丰度最高的假定病原物。...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