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HSF 008-2023
魔芋林下生态栽培技术规程


 

 

非常抱歉,我们暂时无法提供预览,您可以试试: 免费下载 T/AHSF 008-2023 前三页,或者稍后再访问。

您也可以尝试购买此标准,
点击右侧 “立即购买” 按钮开始采购(由第三方提供)。

 

标准号
T/AHSF 008-2023
发布
2023年
发布单位
中国团体标准
当前最新
T/AHSF 008-2023
 
 
适用范围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魔芋(Amorphophallus konjac)林下生态栽培的术语和定义、林地选择、种植模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贮藏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林下魔芋生态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NY/T 393  农药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郁闭度 canopy density 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 3.2 种芋 seedtube 指用于繁殖魔芋的材料,包括大、中、小球茎,根状茎及试管球茎。 3.3 轮作 crop rotation 在同一块林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年度间或经营周期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 4  林地选择 4.1  林分种类与郁闭度 宜选择海拔300 m以上的阔叶林地,郁闭度在0.5~0.7。 4.2  林地环境 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 15618规定;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规定;灌溉水质符合GB 5084规定。 4.3  林地土壤 林地坡度小于25°,pH值 6.0~7.0,土层深度大于30 cm,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5  种植模式 5.1  轮作 选择近三年没有种植过魔芋的林地来种植魔芋,成熟采收后再轮作其他作物。 5.2  间作 魔芋适宜与玉米、大豆等进行间作。 6  栽培技术 6.1  林地清理 清除林下石块、树蔸、灌木、杂草等。 6.2  整地 ——15°~25°,整成水平梯地,边坡保留生草带,做好水土保持措施。 ——小于15°,全面翻耕栽种地块,深度30 cm,将土块打碎整平,且做好水土保持措施。 6.3  土壤消毒 土壤翻耕后应进行土壤消毒,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250 g~300 g,拌细土30 kg,均匀撒施,也可沟施或穴施。 6.4  施基肥 结合整地施入基肥,每667m2施无害化农家肥或林下腐殖质2500 kg,25%三元复合肥 40 kg~50 kg,禁用鸡粪和碳酸氢铵,用化学肥料应符合NY/T 496准则。 6.5  做畦、起垄 6.5.1  平畦 坡度较大的林地,采用开沟平畦方式栽培,根据现有林木行距确定畦宽和魔芋株行距,三角形配置栽植穴。 6.5.2  起垄 缓坡林地,采用深沟高垄方式栽培,根据现有林木行距确定垄宽,垄高15 cm ~20 cm,每垄栽种2行~3行魔芋。 6.6  种芋 6.6.1  种芋选择 6.6.1.1  选择芋龄较小、膨大率高的块茎作种芋。 6.6.1.2  选择芽窝小、口平、顶芽粗壮、表面光滑、无病疤、无伤疤的芋种。 6.6.1.3  芋种大小在100 g~200 g范围内。 6.6.2  种芋处理 6.6.2.1  播种前将种芋在阳光下摊晒2 d以上,杀死种芋细菌。 6.6.2.2  种芋经过摊晒后用25%多菌灵500倍液浸泡5 min,或用生物杀菌剂10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可温性粉剂兑水20 kg浸泡30 min,晒干后备用。 6.6.2.3  播种前15 d~20 d,采用室内保温催芽法催芽:将处理好的种芋排放到稻草上,覆盖一层干谷壳;或者用苗床、拱膜覆盖方式,床温保持18 ℃~25 ℃,将种芋埋于疏松土壤中并保持田间持水量70%左右,当种芽长出1 cm~3 cm即可用于种植。 6.7  种植 6.7.1  种植时间 ——海拔500 m以下,在3月上、中旬; ——海拔500 m~800 m,在 3月中、下旬; ——800 m以上,在3月下旬。 6.7.2  种植密度 ——种芋100 g~200 g,行距55 cm,株距35 cm,每667m2密度1700株; ——种芋200 g~400 g,行距55 cm~60 cm,株距40 cm~45 cm,每667m2密度1225 株~1500株。 6.7.3  种植 将种芋倾斜放置,与地面倾斜角为 45°;种芋顶部朝向一个方向,平地的朝向南方,坡地的则朝向坡顶方向;种芋播种深度为15 cm~20 cm;种后盖土,大种芋盖土厚度10 cm,芋鞭及小种芋盖土厚度5 cm。 6.8  种后管理 6.8.1  培土 6.8.1.1  采取高垄栽培的,播种时培土起垄,垄高达到10 cm~15 cm。 6.8.1.2  出苗后至封行前,结合除草进行培土,将垄增高5 cm~8 cm。 6.8.1.3  暴雨后,进行培土以防止土壤板结,保持垄高。 6.8.2  除草 6.8.2.1  林下魔芋地块,在种植前7 d~l0 d或在魔芋出苗前选用20%百草枯水剂600倍进行田间喷雾除草。 6.8.2.2  魔芋出苗后至封行前,进行人工除草,除草时应注意防止魔芋植株及根系受到伤害。 6.8.3  覆盖 魔芋出苗后至封行前,将稻草、麦秆、油菜秆或杂草等均匀铺于林地,厚度为5 cm左右。 6.8.4  追肥 6.8.4.1  时间 7月上旬、8月上旬分两次根部追施尿素,每667m2每次追施5 kg~8 kg;7月中旬以后每20 d~25 d用磷酸二氢钾(0.5%)叶面追施1次,连追2次~3次。 6.8.4.2  方法 a)根部追肥:魔芋出苗后进行根部追肥,方法是将商品肥(尿素等)均匀撒施在魔芋株行间,松土覆盖,切忌接触叶柄基部。    b)叶面追肥:叶面追肥宜与防治魔芋病虫害药剂混配施用,即在进行魔芋病虫害药剂防治时,配制好药剂后,再将叶面肥按浓度要求与药剂混合均匀,再向叶面喷施。 6.8.5  水分管理 6.8.5.1  排渍 地势较低的地块,要注意开好围沟、厢沟及腰沟,确保在暴雨或持续阴雨过后,排水通畅、不积水。 6.8.5.2  灌溉 持续干旱时要及时引水灌溉。 6.8.6  清理病株 在魔芋生长过程中,应保持魔芋地块清洁卫生,及时除草;随时巡查魔芋生长情况,若发现病株,及时挖起、移出、在远处烧毁,对病株周围土壤用生石灰或其它药剂进行消毒处理。 7  病虫害防治  7.1  主要病虫害种类  主要病害有软腐病、根腐病、叶枯病等;主要虫害有斜纹夜蛾、甘薯天蛾、地老虎、蛴螬等。  7.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以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化学农药,有效控制病虫害。  7.3  农业防治 选择抗(耐)病虫的品种,精选种芋;在适宜生长区域发展魔芋,深沟高垄,清洁地块,增施生物有机肥,实施轮作制度。 7.4  物理防治 人工捕杀幼虫;采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防虫网等方法诱杀蛴螬、甘薯天蛾等害虫的成虫。  7.5  化学防治 播种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危害,出苗后注意防治软腐病、叶枯病、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和斜纹夜蛾、甘薯天蛾等主要虫害。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393 农药使用准则。 8  采收 8.1  采收期 采收商品芋,在魔芋植株地上部分干枯10 d后进行;采收种芋,在植株地上部分干枯20 d后进行,也可在第二年2月~3月份进行。宜选择天气晴好、土壤干燥时进行采挖。 8.2  采收方法 先割除魔芋地上枯株;再从侧面向内细心开挖,轻拿轻放,避免挖伤、碰伤魔芋;就地晾晒;剔除染病、损伤的魔芋。 8.3  采后处理 先对魔芋进行分级;再将魔芋摊晾在避雨、通风的地方进行自然风干,至重量减轻15%左右。 9  贮藏 9.1  贮藏条件 温度10 ℃左右,相对湿度70%~80%,能通风换气的环境。 9.2  贮藏方法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室内堆藏、室内沙藏、地窖贮藏等方法。

T/AHSF 008-2023相似标准


推荐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