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24 标准查询与下载



共找到 143 条与 相关的标准,共 10

本文件规定了有色金属加工产品质量分级的基本原则、评价要求、评价方法和评价流程及评价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有色金属加工产品质量分级评价。

General rules for quality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non-ferrous metal processing products

ICS
77.120.10
CCS
C324
发布
2022-02-28
实施
2022-08-01

本文件规定了试验筛网孔尺寸与筛网目数的对应关系。 本文件适用于金属丝编织网。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est sieve hole size and sieve mesh number

ICS
77.160
CCS
C324
发布
2022-02-28
实施
2022-08-01

本文件规定了铝电解用预焙阳极绿色设计产品评价的评价要求、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报告编制方法以及评价方法和流程。 本文件适用于以石油焦为原料,用煅烧、加工成型及焙烧工艺生产的铝电解用预焙阳极的绿色设计产品评价。

Green Design Product Evalu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baked Anodes for Aluminum Electrolysis

ICS
77.100
CCS
C324
发布
2022-02-28
实施
2022-08-01

本文件规定了硬质合金铣刨刀具的分类及型号表示规则、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随行文件及订货单内容。

Carbide milling cutter

ICS
77.160
CCS
C324
发布
2022-02-28
实施
2022-08-01

本文件规定了锌湿法冶炼过程中镓铟锗同步富集技术的总体要求、设备要求、工艺流程、质量要求和运行与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锌湿法冶炼过程中镓铟锗的同步富集,供生产镓、铟、锗等元素的化学品及金属制品等。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imultaneous enrichment of gallium, indium and germanium in zinc hydrometallurgy

ICS
77.020
CCS
C324
发布
2022-02-28
实施
2022-08-01

1、通过对铝型材的表面进行加热,而不是对铝型材的整体进行加热,一是为了减少能源的浪费,二是为了防止因为大面积的加热导致铝型材内外部的物理性能的较大变化,使得铝型材可以基本保持原有的物理性能,而其表面经过加热处理后可以有较好的延性和韧性,不会因为后续的压花而对铝型材的整体性能有较大的改变,减少内应力的产生。 2、通过施压设备的设置,上钢辊与下钢辊之间的间距是大于铝型材的厚度,差值小于1mm,更加好的范围应该是小于0?.2mm,这样可以有效防止铝型材受到辊压破坏,其目的在于保持铝型材在输送及压花受力时可以有较好的平衡性能,防止其挠曲,而上胶辊、下胶辊的设置目的在于通过挤压实现对铝型材的有效稳定,由于其辊是具备弹性的,可以有效防止铝型材的变形,而且为了保证上胶辊、下胶辊不会对铝型材有较大的影响,设置成各上胶辊与各下胶辊在水平方向上错位设置,错位的距离小于上胶辊直径的1/10,上胶辊与下胶辊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具备重叠,重叠的长度小于上胶辊直径的1/10,可以有更好的柔性夹持的效果。 3、而压花辊组设置在施压设备的中部,可以有效保证这种压花对于铝型材本体的挠曲效果的减小。而且,压花刀头采用高速钢粉末利用层叠堆焊的方式形成,这样可以保证压花刀头有较高的强度,且成本较低,有利于铝型材表面花纹的成型。 4、对需要喷涂的铝型材表面进行冷却,采用五个降温梯度进行,这样可以有效减小因为加热、压花对于铝型材本体表面的影响。而各冷却辊处设有用于对冷却辊进行擦拭的吸附棉装置,可以防止因为冷却辊上产生的冷凝水对于铝型材表面的影响。 5、一种喷涂前处理装置,其是基于上述喷涂前处理方法而设置的,其结构简单、便于维修,能够实现现有的铝型材的喷涂前处理方法,从而形成有效的铝型材的纹理,而这种纹理在经过喷涂之后,会形成类似于木材等材质的纹理,从而提高铝型材的仿真效果。这种表面压花处理的效果与真正的纹理还是会有一些差异的,其无法实现较大、较深纹理,但是相较于现有的平整表面的纹理,则提高了较多的仿真度。

Pretreatment method of spray coating for aluminum profile

ICS
25.220-70
CCS
C324
发布
2022-01-18
实施
2022-08-10

圆弧形凸起与圆弧形凹陷的设置,其目的是在于可以实现有效的装配使用,也可以实现在相邻的弧形板之间增设其他的支撑物件,该支撑物件可以是类似弧形板的存在,也可以其他的平板之类的物品。从而在提高支撑稳定性的同时,实现圆弧角度的平稳过渡。 卡置齿的数量为18个或36个或72个,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实现角度的有效限定,可以是转动20度、10度、5度,从而便于调节使用。 导向杆与弧形板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连接杆与套筒之间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这样的设置目的在于便于搬运,当需要使用的时候,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装配即可。 定位环槽、卡置环槽、定位珠的设置,可以有效实现其转动的稳定性与安装的稳定性,有利于工人在施工时的操作。

Zigzag aluminum alloy template with adjustable Radian

ICS
25.020
CCS
C324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5-25

(1)本技术在模板拼接时,将安装装置对准第一凹槽、第二凹槽进行安装,通过按下按钮或旋转转动外壳即可对连接主杆施加外力,使得连接主杆向下移动,引起弹簧发生形变,把机械功或动能转化为变形能并向下传递,该力沿连接架左右两侧分解成两个力,从而牵引折叠连杆向下移动带动连杆支架下移,使得折叠板由竖直变为平行方向,从而将安装装置固定在模板内部,使得模板互相拼接固定。 在模板拆卸时,可通过再次按下按钮或旋转转动外壳,令连接主杆施加的外力消失,弹簧的变形消失并回复原状,且将变形能转化为机械功或动能,通过连接架牵引折叠连杆向上移动带动连杆支架上移,使得折叠板由平行变为竖直方向,安装装置不再起到固定作用,可轻松将安装装置从第一、第二凹槽内取出,将模板分离。 本技术在拼接拆卸时,只需操作按钮或旋转转动外壳,对连接主杆施加外力或令施加的外力消失,控制安装装置进行固定或不再固定,即可达到拼接拆卸效果,大大减少了拼接时间和拼接难度,提高了拼接效率。 (2)本技术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皆为互相连通的长方形腔体和半圆形腔体上下组合而成,且长方形腔体的宽度小于半圆形腔体的直径。通过对于设置该异型凹槽,使得安装装置在凹槽内部固定时,不会上移,能够达到有效的固定效果,减少了需要固定的次数,使得拼接更快速方便,提高了拼接效率。 (3)在本技术中,下连接板的直径大于第一凹槽中长方形腔体的宽度,使得连接板不会因为外力而产生破坏第一凹槽和其内部的安装装置,保证了凹槽和安装装置的安全,同时可有效防水。 (4)在本技术中,挡圈的宽度与第一凹槽、第二凹槽中长方形腔体的宽度相等,保证了凹槽和安装装置不会因进水导致损坏。 (5)在本技术中,安装装置为独立设置在外的结构,可拆卸地与第一模板和连接板进行安装,有利于安装装置的收纳、整理和替换。

Aluminum Alloy formwork and its installation

ICS
25.020
CCS
C324
发布
2022-01-15
实施
2022-05-25

1、本技术配以铝污泥、电镀污泥、氧化铁、粉煤灰压制成粒,成本低且操作简单,且铝污泥、电镀污泥、氧化铁、粉煤灰可大规模进行采购进行批量生产,铝污泥和电镀污泥含量占比40%以上,可减少粉煤灰使用,通过烧结可将铝污泥和电镀污泥重金属成分固化在陶粒中,制作原料可直接从铝加工厂或污水处理厂其它地方获得,原料成本低,使废料再次利用,且制作的陶粒可应用于路基材料、混凝土骨料等,应用广泛;混制料成型结块,通过对污泥陶制处理完后,利用粉碎装置将陶粒碎料粉碎输送回收,通过进一步加工,可增强废料的回收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益。 2、封闭式筛选机内的传动电机通过链传动机构驱动筛选滚筒旋转,冷却筒内的陶粒输送到筛选滚筒左端,筛选滚筒旋转内部的螺纹叶片将内侧面的陶粒逐步向右移动,由于筛选滚筒左端滚杆间距大于右端滚杆间距,陶粒中的粉尘和碎块从筛选滚筒左端滚落,筛选滚筒旋转将陶粒输送至右端,对陶粒进行分级筛选,筛选滚筒外侧安装有封闭壳体,封闭壳体对封闭式筛选机外侧面进行封闭,且封闭壳体外侧面铰接有翻转盖板,左右端面顶部延伸有封闭罩,未进行接料时,翻转盖板盖合,封闭壳体可减少在筛选滚筒在使用过程中扬起的灰尘多,同时风机可对扬起的粉尘进行输送到除尘房进行净化。 3、粉尘和碎陶粒从筛选滚筒左端底部下落到壳体的进料口处,通过进料口进入输送带上,输送带带动外侧输料板旋转,输料板将物料向上端输送,壳体仅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开口,输送带位于壳体内部,在输送过程中可实现现场灰尘少且稳定地进行输送,避免了粉尘或碎石料在输送过程中易被风刮走。 4、输料板为软性材质板的设置,输料板在输送过程中可避免与壳体直接碰撞导致损坏。 5、第一粉碎辊和第三粉碎辊反向旋转,第二粉碎辊和第三粉碎辊正向旋转,封闭式输送机将粉尘和碎陶粒向上输送到连接外壳内部,碎陶粒通过导向板下落到第一粉碎辊和第二粉碎辊之间,第一粉碎辊和第二粉碎辊将对碎陶粒进行粗粉碎,然后粗粉碎的碎陶粒通过导向板滑落到第二粉碎辊和第三粉碎辊进行细粉碎,细粉碎后的碎陶粒通过第三粉碎辊和第四粉碎辊之间进行粉碎成粉料并下落到底端筛盘上,驱动电机带动顶端的筛盘旋转,对筛盘上方的碎陶粒粉进行筛选,并且旋转的筛板可避免使用过程中筛盘顶端面孔堵塞,可增加筛选效率,筛选后的碎陶粒粉下落到连接外壳底端,输送到混制原料的储存罐内,该工作方式可使对碎陶粒粉碎彻底,同时粉碎时间快,粉碎后的陶粒回收加工后,可避免了破损的废料市场需求低,导致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废料利用率低的问题。 6、由于筛盘外侧面为倾斜面,大颗粒粉尘下落到筛盘倾斜表面时,大颗粒粉尘从倾斜面下滑至外侧筛板上,与平板筛板对比,进一步防止大颗粒粉尘粘附在筛盘顶端面。 7、连接外壳的防腐漆防腐漆可延长连接外壳使用寿命,防止连接外壳易生锈。

Preparation method of alumina sludge ceramsite

ICS
25.020
CCS
C324
发布
2022-01-13
实施
2022-05-25

本技术采用外框、中框以及内框的三重结构,外框具有较强的结构刚性,通过中框上的开放式对角进行一重吸能,内框上的折线对边、直段边等结构进行第二重吸能,并通过中心位置材质不同的支撑棒形成中心位置的刚性结构,使铝合金型材在结构上既有外框以及支撑棒的刚性支撑,也有中框以及内框的吸能缓冲结构,具有较大的抗弯折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安全强度。

Aluminum Alloy profiles for New Energy Vehicle Skeleton

ICS
25.020
CCS
C324
发布
2022-01-11
实施
2022-05-25

本技术采用设置特殊的连接杆的结构,在梯形连接槽、锁扣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固定件,使锁扣即使在出现变形后仍能保持良好的结构稳定性; 主模板与锁扣之间也通过连接杆的作用实现结构的固定,结构更为稳固; 在安装时先通过连接杆上的外管与梯形连接槽上的卡孔进行配合,能够对一端的锁扣、主模板以及锁扣实现预固定,而后再进行另一侧主模板的安装,这就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固的安装结构,更便于初期使用时的安装; 安装后主模板、梯形连接槽以及锁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固定,结构上更为稳固。

Aluminum formwork fastening structure

ICS
25.020
CCS
C324
发布
2022-01-10
实施
2022-05-25

1、本技术优化铝合金型材原料中各化学组分的质量百分比,足量的Si元素能够细化晶粒,改善铝合金的强度,起到补充强化的作用。添加稀土元素可以提高铝合金型材的耐腐蚀性能,改善铝合金型材的加工性,还可以促进精炼的进行,达到除气除渣的目的。 2、本技术进行两次精炼,第一次精炼过程中加入混合气体,有别于常规采用的通入单一气体(例如N2、Cl2)的做法,除去熔体内的氢气和杂渣的效果更好,同时避免了使用Cl2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以及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腐蚀设备的问题;第二次精炼过程加入氯化盐,与熔体发生反应进一步除去氢气和和各类有害杂质,防止在铸造时形成气孔和夹渣,提高铝合金型材的力学性能。 3、经过均匀化处理后,熔体内的颗粒分布更加均匀,能够有效减少和消除晶内偏析,改善了铝合金型材成品的表面质量,型材成品表面光滑,无明显条纹和颗粒。强风冷却和水冷却相结合的方式,在高温时利用强风快速冷却,可以使析出物呈细小状弥散分布,有利于提高铝合金型材成品的抗拉强度及屈服强度。

Preparation method of high strength aluminum alloy profile for new energy vehicle battery tray

ICS
25.020
CCS
C324
发布
2022-01-05
实施
2022-05-25

本文件规定了铝材加工工艺技术规范的分类及流程、基本要求、铝材挤压工艺要求、粉末喷涂铝型材加工工艺要求、隔热型铝材加工工艺要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及贮存。 本文件主要适用于6063铝合金型材的生产、加工。其中挤压工艺适用于6063、6063A、6005及纯铝型材的生产加工;隔热型材工艺适用于6063及其它相应铝合金建筑型材、穿条式复合隔热铝合金建筑型材的生产加工。

Aluminum processing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ICS
77.150.10
CCS
C324
发布
2021-12-23
实施
2021-12-23

4 生产工艺流程 5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die cast zinc alloys

ICS
77.120.60
CCS
C324
发布
2021-12-16
实施
2021-12-16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测量方法 5  测试结果表示方法 6  色差计算  7  测试报告 

Precious metal alloy color test and expression method

ICS
77.120.99
CCS
C324
发布
2021-12-15
实施
2021-12-20

1 范围 T/SOECC 001的本部分规定了铜银合金线的技术要求、试验及检验规则等。 本部分适用于高强高导铜银合金线(以下简称铜银合金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48.2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金属材料电阻率试验 GB/T 4909.2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尺寸测量 GB/T 4909.3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3部分:拉力试验 GB/T 4909.4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4部分:扭转试验 GB/T 4909.5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5部分:弯曲试验 反复弯曲 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 T/SOECC 001.1  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1部分:一般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化学成分 铜银合金线的化学成分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2 尺寸及偏差 铜银合金线的尺寸及偏差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3 机械性能 铜银合金线的抗拉强度、伸长率、扭转圈数和反复弯曲次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3.4 电性能 铜银合金线20 ℃时电阻率和导电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铜银合金线电阻测量用温度系数按T/SOECC 001.1的规定。 3.5 晶粒度 铜银合金线的晶粒度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4 试验及检验规则 4.1 铜银合金线应按表2的规定进行试验。 4.2 抽样规则及合格判定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表1 机械性能及电性能 代号 状态 直径 mm 抗拉强度 不小于 MPa 伸长率 不小于 % 扭转圈数 (至断开) 不小于 反复弯曲 (至断开) 不小于 电阻率 (20 ℃) 不大于 Ωmm2/m 导电率 (20 ℃) 不小于 %IACS CuAg0.1 Y >1.20~3.00 430 — 35 8 0.017 96 96 CuAg1   450    0.019 16 90 CuAg2   520    0.019 82 87 CuAg4   600    0.021 55 80 CuAg0.1  ≥0.50~1.20 510  — — 0.017 96 96 CuAg1   530    0.020 28 85 CuAg2   580    0.021 03 82 CuAg4   700    0.022 39 77 CuAg0.1 R ≥0.50~1.20 215 20 — — 0.017 59 98 CuAg1   250    0.018 94 91 CuAg2   270      CuAg4   290      注:—表示该规格不需要做此项检测。 表2 试验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要求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 1 化学成分 T/SOECC 1.1的5.1 T,S T/SOECC 1.1的5.2 2 尺寸及偏差 T/SOECC 1.1的6 T,S GB/T 4909.2 3 抗拉强度 3.3 T,S GB/T 4909.3 4 伸长率 3.3 T,S GB/T 4909.3 5 扭转试验 3.3 T,S GB/T 4909.4 6 反复弯曲 3.3 T,S GB/T 4909.5 7 20 ℃时电阻率 3.4 T,S GB/T 3048.2 8 20 ℃时导电率 3.4 T,S GB/T 3048.2 9 晶粒度 T/SOECC 1.1的9.1 T T/SOECC 1.1的9.2 10 表面质量 T/SOECC 1.1的10 T,S 正常目力检查

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copper alloy wire-Part 4: Copper Silver alloy wire

ICS
77.120.30
CCS
C324
发布
2021-12-03
实施
2021-12-04

1 范围 T/SOECC 001的本部分规定了铜铬、铜铬锆合金线的技术要求、试验及检验规则等。 本部分适用于铜铬、铜铬锆合金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48.2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金属材料电阻率试验 GB/T 4909.2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尺寸测量 GB/T 4909.3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3部分:拉力试验 GB/T 4909.4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4部分:扭转试验 GB/T 4909.5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5部分:弯曲试验 反复弯曲 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 T/SOECC 001.1  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1部分:一般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化学成分 铜铬、铜铬锆合金线的化学成分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2 尺寸及偏差 铜铬、铜铬锆合金线的尺寸及偏差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3 机械性能 铜铬、铜铬锆合金线的抗拉强度、伸长率、扭转圈数和反复弯曲次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3.4 电性能 铜铬、铜铬锆合金线20 ℃时电阻率和导电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铜铬、铜铬锆合金线电阻测量用温度系数按T/SOECC 001.1的规定。 3.5 晶粒度 铜铬、铜铬锆合金线的晶粒度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4 试验及检验规则 4.1 铜铬、铜铬锆线应按表2的规定进行进行试验。 4.2 抽样规则及合格判定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表1  机械性能及电性能 牌号 状态 直径 mm 抗拉强度 不小于 MPa 伸长率 不小于 % 扭转圈数 (至断开) 不小于 反复弯曲 (至断开) 不小于 电阻率 (20 ℃) 不大于 Ωmm2/m 导电率(20 ℃) 不小于 %IACS CuCr1Zr  CuCr1     R ≥0.50~1.20 320 15 — — 0.018 74 92  Y2 ≥0.50~1.20 600 4 20 10 0.021 55 80   >1.20~3.00 550 5 20 10 0.021 55 80 CuCr1Zr  CuCr1     Y ≥0.50~1.20 640 — 20 8 0.020 05 86   >1.20~3.00 600  20 8 0.019 82 87 注:—表示该规格不需要做此项检测。 表2  试验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要求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 1 化学成分 T/SOECC 1.1的5.1 T,S T/SOECC 1.1的5.2 2 尺寸及偏差 T/SOECC 1.1的6 T,S GB/T 4909.2 3 抗拉强度 3.3 T,S GB/T 4909.3 4 伸长率 3.3 T,S GB/T 4909.3 5 扭转试验 3.3 T,S GB/T 4909.4 6 反复弯曲 3.3 T,S GB/T 4909.5 7 20 ℃时电阻率 3.4 T,S GB/T 3048.2 8 20 ℃时导电率 3.4 T,S GB/T 3048.2 9 晶粒度 T/SOECC 1.1的9.1 T T/SOECC 1.1的9.2 10 表面质量 T/SOECC 1.1的10 T,S 正常目力检查

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copper alloy wire-Part 5 : Copper chromium, Copper chromium zirocnium alloy wire

ICS
77.120.30
CCS
C324
发布
2021-12-03
实施
2021-12-04

1 范围 T/SOECC 001的本部分规定了铜锡合金线的技术要求、试验及检验规则等。 本部分适用于高强高导铜锡合金线(以下简称铜锡合金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48.2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金属材料电阻率试验 GB/T 4909.2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尺寸测量 GB/T 4909.3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3部分:拉力试验 GB/T 4909.4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4部分:扭转试验 GB/T 4909.5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5部分:弯曲试验 反复弯曲 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 T/SOECC 001.1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1部分:一般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化学成分 铜锡合金线的化学成分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2 尺寸及偏差 铜锡合金线的尺寸及偏差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3 机械性能 铜锡合金线的抗拉强度、伸长率、扭转圈数和反复弯曲次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3.4 电性能 铜锡合金线20 ℃时电阻率和导电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铜锡合金线电阻测量用温度系数按T/SOECC 001.1的规定。 3.5 晶粒度 铜锡合金线的晶粒度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4 试验及检验规则 4.1 铜锡合金线应按表2的规定进行试验。 4.2 抽样规则及合格判定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表1 机械性能及电性能 代号 状态 直径 mm 抗拉强度 不小于 MPa 伸长率 不小于 % 扭转圈数 (至断开) 不小于 反复弯曲 (至断开) 不小于 电阻率 (20 ℃) 不大于 Ωmm2/m 导电率 (20 ℃) 不小于 %IACS CuSn0.1 Y >1.20~3.00 430 — 35 8 0.019 16 90 CuSn0.2   520    0.022 10 78 CuSn0.3   550    0.022 69 76 CuSn0.5   580    0.026 12 66 CuSn0.1  ≥0.50~1.20 500  — — 0.019 16 90 CuSn0.2   620    0.022 10 78 CuSn0.3   650    0.022 69 76 CuSn0.5   680    0.026 12 66 CuSn0.1 R ≥0.50~1.20 210 20 — — 0.018 34 94 CuSn0.2   220    0.021 03 82 CuSn0.3   230    0.021 55 80 CuSn0.5   240    0.024 63 70 注:—表示该规格不需要做此项检测。 表2 试验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要求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 1 化学成分 T/SOECC 1.1的5.1 T,S T/SOECC 1.1的5.2 2 尺寸及偏差 T/SOECC 1.1的6 T,S GB/T 4909.2 3 抗拉强度 3.3 T,S GB/T 4909.3 4 伸长率 3.3 T,S GB/T 4909.3 5 扭转试验 3.3 T,S GB/T 4909.4 6 反复弯曲 3.3 T,S GB/T 4909.5 7 20 ℃时电阻率 3.4 T,S GB/T 3048.2 8 20 ℃时导电率 3.4 T,S GB/T 3048.2 9 晶粒度 T/SOECC 1.1的9.1 T T/SOECC 1.1的9.2 10 表面质量 T/SOECC 1.1的10 T,S 正常目力检查

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copper alloy wire-Part 3: Copper Tin alloy wire

ICS
77.120.30
CCS
C324
发布
2021-12-03
实施
2021-12-04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高强高导铜合金线的术语和定义、代号和表示方法、化学成分、尺寸及偏差、机械性能、电性能、晶粒度、交货要求、验收规则及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部分适用于汽车电线、机器人线缆、医疗、消费电子、航天航空等领域用的高强高导铜合金线(以下简称铜合金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48.2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金属材料电阻率试验 GB/T 5121(所有部分)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 YS/T 347  铜及铜合金  平均晶粒度测定方法 YS/T 482  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  光电发射光谱法 YS/T 483  铜及铜合金分析方法  X射线荧光光谱法(波长色散型) T/SOECC 001.2  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2部分:铜镁合金线 T/SOECC 001.3  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3部分:铜锡合金线 T/SOECC 001.4  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4部分:铜银合金线 T/SOECC 001.5  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5部分:铜铬、铜铬锆合金线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型式试验  type tests 按一般商业原则对本部分所包含的一种类型铜合金线在供货之前所进行的试验,以证明产品具有能满足预期使用条件的良好性能。 注:该试验的特点是除非铜合金线设计或制造工艺的改变可能改变铜合金线的特性,试验做过以后就不需要重做。 4 产品分类(牌号、状态、规格) 4.1 产品牌号、状态、规格应符合表1规定。 4.2 表示方法 铜合金线用牌号、状态、直径及本标准编号表示。示例如下: 示例1:CuMg0.2、高强度、硬态、直径2.10 mm的铜合金线表示为CuMg0.2H Y-2.10  T/SOECC 1—2021 示例2:CuCr1Zr、硬态、直径1.00 mm的铜合金线表示为CuCr1Zr Y-1.00  T/SOECC 1—2021 表1 产品的牌号、状态、规格 分类 牌号 状态 规格 mm 铜镁合金线 CuMg0.2 高强度(H) 软(R) 硬(Y) 0.50~3.00  CuMg0.5   铜锡合金线 CuSn0.1 软(R) 硬(Y) 0.50~3.00  CuSn0.2    CuSn0.3    CuSn0.5   铜银合金线 CuAg0.1 软(R) 硬(Y) 0.50~3.00  CuAg1    CuAg2    CuAg4   铜铬、铜铬锆合金线 CuCr1Zr 软(R) 半硬(Y2) 硬(Y) 0.50~3.00  CuCr1    5 化学成分 5.1 铜合金线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2规定。 表2 铜合金化学主成分 % 牌号 ω(Cu) ω(Ag) ω(Mg) ω(Sn)  ω(Bi)  ω(O)  ω(P)  其他元素 总和 CuMg0.2 余量 — 0.14~0.26 — — ≤0.002 0 ≤0.01 ≤0.05 CuMg0.5 余量 — 0.40~0.60 — — ≤0.002 0 ≤0.01 ≤0.05 CuSn0.1 余量 — — 0.03~0.12 — ≤0.002 0 — ≤0.05 CuSn0.2 余量 — — 0.15~0.25 — ≤0.002 0 — ≤0.05 CuSn0.3 余量 — — 0.25~0.35 — ≤0.002 0 — ≤0.05 CuSn0.5 余量 — — 0.40~0.70 — ≤0.002 0 — ≤0.05 CuAg0.1 余量 0.08~0.12 — — ≤0.000 5 ≤0.002 0 — ≤0.03 CuAg1 余量 0.90~1.10 — — ≤0.000 5 ≤0.002 0 — ≤0.03 CuAg2 余量 1.90~2.10 — — ≤0.000 5 ≤0.002 0 — ≤0.03 CuAg4 余量 3.90~4.10 — — ≤0.000 5 ≤0.002 0 — ≤0.03 CuCr1Zr 余量 Cr:0.5~1.2 Zr:0.03~0.3 Fe:≤0.08 Si:≤0.10 — ≤0.002 0 — ≤0.10 CuCr1 余量 Cr:0.5~1.2 Fe:≤0.08 Si:≤0.10 — ≤0.002 0 — ≤0.10 注:—表示该类铜合金线不涉及此类元素的化学成分。 5.2 铜合金线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GB/T 5121(所有部分)、YS/T 482或YS/T 483的规定进行。制造方每炉取1个试样进行试验,型式试验时按GB/T 5121(所有部分)的规定进行。 6 尺寸及偏差 铜合金线直径及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铜合金线直径及偏差 单位:mm 直径 偏差 * ≥0.50~1.20 ±0.010 >1.20~3.00 ±0.020 * 当需方要求允许偏差为(+)或(-)单向偏差时,其值为表中数据的2倍。 7 机械性能 机械性能按产品分别在T/SOECC 001.2、T/SOECC 001.3、 T/SOECC 001.4、T/SOECC 001.5中规定。 8 电性能 8.1 20 ℃时电阻率和导电率按产品分别在T/SOECC 001.2、T/SOECC 001.3、 T/SOECC 001.4、T/SOECC 001.5中规定。 8.2 计算时,铜合金线截面积按GB/T 3048.2标准6.4.1计算法测量,电阻温度系数按表4的规定。 表4 电阻温度系数 牌号 电阻温度系数 1/K 牌号 电阻温度系数 1/K CuMg0.2 0.003 10 CuAg0.1 0.003 80 CuMg0.5 0.002 70 CuAg1、CuAg2 0.003 60 CuSn0.1、CuSn0.2 0.003 20 CuAg4 0.003 40 CuSn0.3、CuSn0.5 0.002 80 CuCr1Zr、CuCr1 0.003 00 9 晶粒度 9.1 当需方有要求时直径1.20 mm以上采用细化晶粒工艺制造的铜合金线可进行晶粒度检测,其结果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横向晶粒尺寸 序号 铜合金 坯杆制造工艺 横向晶粒尺寸 mm 1 铜银、铜锡、铜镁 上引或水平连铸+连续挤压或其他细化晶粒工艺 ≤0.008 2 铜铬、铜铬锆 上引或水平连铸+热连轧+析出强化 ≤0.030 横向晶粒尺寸值为晶粒平均面积折算为等值圆的直径值。 9.2 晶粒度测定选取铜合金线横断面,按YS/T 347标准5.1比较法执行,由制造方每批次任取1个规格样品进行试验。 10 表面质量 表面应光洁,不应有飞边、毛刺及裂口等与良好工业产品不相称的缺陷。 11 交货要求 11.1 铜合金线的交货质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 11.2 根据供需双方协议,允许以任何质量或长度的铜合金线交货。 表6 交货质量 直径 mm 最小质量 kg  质量 占比 ≥0.50~1.20 50 应不超过交货总质量的10 % 12 验收规则及试验方法 12.1 试验分类 12.1.1 本部分规定的试验类型分为抽样试验(代号为S)和型式试验(代号为T)。 12.1.2 铜合金线应由制造方的质量检验部门抽样试验合格方可出厂。 12.1.3 型式试验用于检验产品的主要性能,对于新设计的产品或用新的生产工艺生产的产品,试验只做一次,并且仅当其设计或生产工艺改变之后试验才重做。型式试验只在制造厂抽样试验合格的产品上进行。 12.1.4 试验项目和试验类型分别在T/SOECC 001.2、T/SOECC 001.3、 T/SOECC 001.4、T/SOECC 001.5中规定。 12.2 抽样规则 产品的抽样规则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如需方未提出要求,则按制造方的规定执行。 12.3 合格判定 抽样试验有任一项不合格时,应对不合格试验项目进行加倍抽样试验,如仍不合格,应进行100%检验,其中合格的产品可以提供交货。 13 包装、标志和运输保存 13.1 包装 铜合金线应成盘或成圈(桶)包装,每盘或每圈(桶)铜合金线应为一整根,不允许焊接或扭接。 成盘包装时,盘具应符合JB/T 8137的规定,并妥善包装。成圈包装时应至少捆扎三处,然后加垫防潮材料并用麻布或类似材料绕包。其他包装方式要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13.2 标识 成盘铜合金线的线盘外侧及成圈铜合金线的附加标签应标明: a) 制造厂名称或商标; b) 产品名称; c) 产品型号及规格; d) 毛重及净重:  kg; e) 制造日期:  年   月   日; f) 本标准编号。 13.3 运输保存 在正常的装卸、运输和保管中,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产品损伤。

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copper alloy wire-Part 1: General

ICS
77.120.30
CCS
C324
发布
2021-12-03
实施
2021-12-04

1 范围 T/SOECC 001的本部分规定了铜镁合金线的技术要求、试验及检验规则等。 本部分适用于高强高导铜镁合金线(以下简称铜镁合金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048.2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金属材料电阻率试验 GB/T 4909.2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2部分:尺寸测量 GB/T 4909.3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3部分:拉力试验 GB/T 4909.4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4部分:扭转试验 GB/T 4909.5 裸电线试验方法 第5部分:弯曲试验 反复弯曲 JB/T 8137  电线电缆交货盘 T/SOECC 001.1  高强高导铜合金线  第1部分:一般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化学成分 铜镁合金线的化学成分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2 尺寸及偏差 铜镁合金线的尺寸及偏差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3.3 机械性能 铜镁合金线的抗拉强度、伸长率、扭转圈数和反复弯曲次数应符合表1的规定。 3.4 电性能 铜镁合金线20 ℃时电阻率和导电率应符合表1的规定,铜镁合金线电阻测量用温度系数按T/SOECC 001.1的规定。 3.5 晶粒度 铜镁合金线的晶粒度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4 试验及检验规则 4.1 铜镁合金线应按表2的规定进行试验。 4.2 抽样规则及合格判定应符合T/SOECC 001.1的规定。 表1 机械性能及电性能 牌号 状态 直径 mm 抗拉强度 不小于 MPa 伸长率 不小于 % 扭转圈数 (至断开) 不小于 反复弯曲 (至断开) 不小于 电阻率 (20 ℃) 不大于 Ωmm2/m 导电率 (20 ℃) 不小于 %IACS CuMg0.2 Y >1.20~3.00 520 — 20 8 0.021 55 80 CuMg0.5   620    0.026 12 66 CuMg0.2 H、Y  580    0.021 55 80 CuMg0.5   700    0.026 12 66 CuMg0.2 Y ≥0.50~1.20 580  — — 0.021 55 80 CuMg0.5   720    0.026 12 66 CuMg0.2 H、Y  630    0.021 55 80 CuMg0.5   800    0.026 12 66 CuMg0.2 R ≥0.50~1.20 220 20 — — 0.020 53 84 CuMg0.5   250    0.024 63 70 注:—表示该规格不需要做此项检测。 表2 试验要求 序号 项目名称 技术要求 试验类型 试验方法 1 化学成分 T/SOECC 1.1的5.1 T,S T/SOECC 1.1的5.2 2 尺寸及偏差 T/SOECC 1.1的6 T,S GB/T 4909.2 3 抗拉强度 3.3 T,S GB/T 4909.3 4 伸长率 3.3 T,S GB/T 4909.3 5 扭转试验 3.3 T,S GB/T 4909.4 6 反复弯曲 3.3 T,S GB/T 4909.5 7 20 ℃时电阻率 3.4 T,S GB/T 3048.2 8 20 ℃时导电率 3.4 T,S GB/T 3048.2 9 晶粒度 T/SOECC 1.1的9.1 T T/SOECC 1.1的9.2 10 表面质量 T/SOECC 1.1的10 T,S 正常目力检查

High strength and high conductivity copper alloy wire-Part 2: Copper Magnesium alloy wire

ICS
77.120.30
CCS
C324
发布
2021-12-03
实施
2021-12-04



Copyright ©2007-2022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