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应用化学研究中心

400-6699-117转1000

  姚元根课题组

  课题组长:姚元根

  课题组成员

  承担课题

  我组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973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课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多项研究任务。

  主要研究方向

  1 小分子活化和化学固氮的钼、硫、氧簇(配)合物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

  2 无机有机杂化型催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专利与成果

  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一项、福建省优秀论文奖一项。 获得授权专利三项、公开专利三项,并成功地将一项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另外还与另一家企业签定了成果转让合同,即将进入实施阶段。

  文章发表

  全组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0多篇,国际会议论文8篇,国内会议论文14篇。

 

  李广社课题组

  课题组长:李广社研究员

  李广社,研究员,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9年毕业于吉林大学物理系;

  1994年获吉林大学凝聚态物理理学硕士学位,导师吴代鸣教授;

  1997年获吉林大学无机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导师冯守华院士。

  工作与研究经历

  1997年 - 1999年

  西安交通大学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姚熹院士。

  2000年 - 2001年

  日本东北大学超临界技术研究中心任非常勤讲师,从事先进纳米粉体材料的合成和性能研究,合作教授有Hiroshi Inomata, Richard L. Smith等。

  2001年 - 2004年

  美国杨佰翰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的热力学性能 (Energetics of Nanomaterials), 合作教授是Brian F. Woodfield, Juliana Boerio-Goates和Alexandra Navrotsky博士。

  2004年 - 至今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现为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纳米材料研究室课题组长。

  在研项目

  (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专项),

  “光催化材料及其应用的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7CB613306,2007-2012年 ;

  (2)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子课题主持

  “纳米能源催化材料” ,2006-2010年;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

  “基于能隙窄化的一维宽带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项目编号:20671092,2007-2009;

  (4) 福建省纳米材料科技专项, 子项目主持

  “纳米分子功能材料研发”(首席科学家吴新涛院士),项目编号:2005HZ01-1, 2006-2008;

  研究方向

  1、自旋电子学用铁磁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

  2、锂离子电池用纳米电极材料;

  3、新型纳米光催化材料。

  联系方式

  福建省福州市杨桥西路155号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物理楼七楼

  邮编:350002

  办公室电话:  0591-83702122

  电子邮箱地址: guangshe@fjirsm.ac.cn

 

  苏伟平课题组

  课题组长:苏伟平

  苏伟平研究员

  苏伟平,1965 年10月出生安徽泾县。1987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化学系。1993年考入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师从洪茂椿院士攻读硕士。在1996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洪茂椿院士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于1999年获博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从事低价态的过渡金属配合物促进的有机C-S键活化研究及原子簇作为组装元件的超分子聚合物的研究。1999-2000年,毕业留所工作,职称为副研究员。1999年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2000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四),2001年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五),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2000-200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Holm教授指导下,从事固氮酶核心簇结构合成的博士后研究,研制出了一系列固氮酶结构中心的前驱体。2001 -2002年,在美国Rutgers大学Jing Li教授指导下,从事纳米尺度金属-硫簇为结构单元的多孔材料合成研究,得到了最大的超四面体为结构基元的多孔材料(J. Am. Chem. Soc, 2002, 124, 12944-12945, 此项研究成果被德国应用化学的Highlight 栏目重点评述。见Angew. Chem. Int. Ed, 2003, 42, 2576-2579)。2002-2005年,在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Verkade 教授指导下从事有机膦协助的钯金属催化的有机反应和Lewis酸催化的有机反应的博士后研究,成功地发展了在最温和条件下,钯催化的芳基氯化物所参与的Stille反应(J. Am. Chem .Soc 2004, 126, 16433-16439,此项研究成果也被德国应用化学的Highlight栏目重点评述。见Angew. Chem. Int. Ed, 2005,44, 3946-3965);以及在无碱条件下的酮的α-芳基化反应Angew. Chem. Int. Ed. 2006, 45, 5852. (VIP(very important paper)文章 及该期封面);结构调节的铝配合物作为催化剂的研究(该类催化剂的合成,催化活性的研究发表J. Am. Chem。Soc. 2006, 128, 13727.)。2005年6月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从事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新一代交叉偶联反应的研究工作等。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百人计划”。迄今为止,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多篇,据不完全统计,所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达1200多次。

  联系电话:0591-83771575

  电子邮件地址:wpsu@fjirsm.ac.cn

  简介

  本课题组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新型有机反应的探索和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研究。目前有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1名,研习员3名,在读博士9名,硕士研究生4名。拥有布劳恩手套箱系统、溶剂纯化装置(SPS-800 Series)、微波反应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核磁共振仪等先进的有机、无机化合物合成及表征设备。真诚地欢迎广大对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感兴趣的研究生、博士后加入我们,共同挑战化学科学的前沿。

  研究方向

  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集中在两个相关但又不同的领域,其一是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新型有机反应的探索,其二是负载型的纳米催化剂的研究。我们的研究目标是发现有机新反应,开发新的催化剂。

  1) 金属配合物催化的新型有机反应的探索

  重点发展新一代有机交叉偶联反应,包括基于脱羧、C-H键活化的交叉偶联反应。通过研究配体对金属催化中心的立体—电子效应等因素对配合物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筛选出适合目标反应的最佳催化剂。同时也将开展有机反应的机理研究,揭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结构本质,为研究新型的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

  2) 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的研究

  针对有应用前景的重要有机反应开展高效、稳定的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重点研究纳米催化剂的纳米结构与催化性能的相关规律及催化剂载体与催化活性组分相互作用的机制,建立高活性、高选择性、长寿命的目标反应催化剂的结构模型,为进一步发展有应用前景的有机反应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高冬寿课题组

  研究方向

  一、高分子水性聚氨酯树酯应用开发研究

  1、水性聚氨酯鞋大底胶粘剂

  我国年产几十亿双鞋,90%以上的鞋用胶粘剂为有机溶剂胶,这些有机溶剂胶中的有机溶剂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对我国的鞋类出口造成很大影响。本组对鞋胶用水性聚氨酯树脂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在500升的反应釜中试验取得成功。

  2、锂离子电池用水性胶粘剂

  我国是世界锂离子电池的重要制造地,目前国内锂电制造业基本使用溶剂型胶粘剂,对其进行水性化很有意义。锂电制造需要胶粘剂具有很好的粘接性、柔韧耐拉伸性、耐电解液浸泡以及电极电位高等特殊性能,PUD由于聚氨酯高分子链段的可调整性,结合改性、交联等手段可望实现这一领域的应用。

  二、锂离子电池用正极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

  锂离子电池自商品化以来, 正极材料的研究始终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寻求价格低廉、性能可靠、环境友好的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我们正着手进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合成与放大探索研究。

 

  吴茂祥课题组

  研究方向

  (一):二次锂离子电池相关材料的研究

  1、二次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及功能型电解液的研制开发:

  各种功能型添加剂的研究,开发,并注重添加剂的工程化、产业化研究,实现规模化的生产与应用,包括成膜添加剂、阻燃添加剂、防过充添加剂、多功能添加剂等;进行各种功能型电解液配制技术的研究开发。目前已实现多个品种的工业化生产,产品供给世界知名的锂电池生产商。

  2、二次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制开发:

  新型电极材料、隔膜材料等的结构设计、合成方法、性能等的研究,注重实用化的工艺技术研究,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应用。

  (二):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

 

  王瑞虎课题组

  课题组长:王瑞虎

  王瑞虎研究员

  王瑞虎,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室课题组长。1998.7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9-2004.8师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洪茂椿院士研究多功能有机配体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2002.5-2003.2在香港理工大学陈新滋院士组从事手性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催化作用的研究。2004.9-2008.9先后在美国爱达荷大学化学系Jean'ne M. Shreeve组、美国堪萨斯大学Center for Environmentally Beneficial Catalysis 从事含金属的功能离子液体的合成和催化,绿色含能离子盐的合成和性质、CO2-膨胀介质中的可溶性聚合物负载的铑催化的氢甲酰化反应的研究。曾获中国科学院彭荫刚奖学金(2001),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2004),中国科学院宝钢教育奖(2004)。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多篇,被引用1000多次。2008年10月获中国科学院 " 百人计划 " 资助,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与能源利用、石油化工和环境保护等有关的过渡金属催化的均相和多相反应,原子经济性催化反应,纳米催化和功能离子材料的研究。

  联系电话:0591-83711028 电子邮件地址:ruihu@fjirsm.ac.cn

  研究方向

  过渡金属催化的均相和多相反应,纳米催化,原子经济性催化反应和功能离子材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