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李廷栋院士:应重视大洋勘探对陆地研究意义

2012.8.05

  开展大洋勘探对拓展战略资源及推动海洋科学研究有不言而喻的意义,但其影响却不仅限于此。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原院长李廷栋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洋勘探还有一项重大意义容易被忽视,即以大洋研究推动大陆研究,特别是通过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及其成果,推动陆地成矿地质理论创新,这有望为地质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从长远来看,深海勘测不仅仅是为了采矿等商业开采活动,还应推动解决相关的科学理论问题。”李廷栋强调。


深化陆地成矿研究
 

  和动辄耗费上亿年而形成的陆地矿产相比,海洋矿产的成矿年代要晚得多。“比如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只有数百万年的历史,在地质年代上属于近、现代才形成的矿产资源,而且还处于不断形成的过程当中。”李廷栋介绍。

  “最年轻的矿产在深海。”李廷栋表示,这意味着,如果把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等矿产资源的形成机理弄清楚,将有利于加快与古老大陆成矿机制进行对比的相关研究。

  “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海底近现代矿床的形成过程,推断陆地上几亿年前的矿产形成,是完全可能的。”李廷栋强调。

  “如果我们能加大对这类海底年轻矿床的成矿过程、成矿机理的研究力度,并将成果有效运用到陆地成矿和找矿上,将能够有更多的发现。”李廷栋表示。


助推地质理论创新

  在地质学家看来,成矿本身就是地质作用的一部分。李廷栋认为,成矿研究不仅有利于找矿,还有可能推动地质理论创新。在近期一系列关于深海探测的研讨会上,李廷栋多次表明了这一观点。他强调,“大洋勘查有助于解决如‘板块构造’、‘海底扩张’等地质理论中存在的科学问题”。

  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海底扩张”是其重要依据,并源自对大洋岩石圈的调查研究。此后,科学家发现,用经典的板块理论很难解释大陆地质问题。但在地质学家眼里,要研究清楚大陆的形成,仍离不开海洋。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这一点,李廷栋举例说,青藏高原的隆起与大洋的扩张有密切联系,可以通过海底硫化物的探测,研究青藏高原的发展演化。

  据了解,青藏高原隆升作为地球历史上新生代最壮观的地质事件,影响了全球资源的再分配和环境变化过程,对其形成过程的研究,现已成为全球地质科学家关注的焦点。不过,要攻克这个世界级难题,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此,借鉴新的大洋勘探研究成果,令人期待。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