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上海科技馆开展探寻60年的科技发展轨迹

2009.9.24

      60年的历史如何浓缩进一场空间受限的展览?无处不在的科技怎样看才能令人感受时间的纵深?昨天开幕的“上海科技360°——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上海科技成就展”借助巧妙构思,解答了这一“时空难题”。位于上海科技馆地下一层和地上一层的两大展厅,分别以“维度”和“向度”两种视角“回放”上海科技60年的辉煌历程。通过科学剪辑,一个个记忆片段逐渐拼接成一幅多彩而立体的画面。

 

  多维上海——不断刷新的纪录

  “上海高度”向来是“丈量”变迁的第一视角。改革开放前,82米高的国际饭店一直是上海的最高建筑;而今,陆家嘴金融区汇集了420.5米的金茂大厦、492米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设计总高度达632米的上海中心,被世界建筑界喻为“喜马拉雅隆起”。

  对于高度背后的科技巨人,中科院院士郑时龄如数家珍:东方明珠电视塔因攻克“350米高强砼一次泵送”、“钢天线超高空整体提升”等10大技术难题而巍然屹立;金茂大厦实现了在上海软土地基上建超高层建筑的首次突破;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则是中国大陆地区首座使用风阻尼器的超高层建筑,大楼抗震达到“特一级”……

  感受由科技刷新的纪录,不仅限于“仰视”。置身“多维上海”,观众既能平视黄浦江,看着大桥刷新“上海跨度”;也能俯视地下,在纵横交错的隧道中体验“上海深度”;抑或是坐上磁浮列车玩一把“上海速度”。而在生活中,市民更是能无时不刻地看到、喝到,甚至呼吸到越来越纯净的“上海清澈度”。

 

  多棱上海——跨越60年的相遇

  力压千钧的“工作母机”向来代表着“上海制造”的最高水平。1962年,我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在上海江南造船厂试制成功,至今仍在运转;2008年,世界上锻造能力最强的“打铁锤”——1.65万吨油压机,在沪投产。时隔46年,两位代表我国不同时期重工业能力的“代言人”在同一地点(上海重型机器厂)历史性相遇。

  类似的相遇,在上海60年的科技发展中多次上演。中国工程院院士翁史烈一边观看展览,一边细数上海发电装备业的历次“第一”:1958年,上海电机厂仅用100天就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2006年,上海汽轮机厂生产的国内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在华能玉环电厂首次冲转……

  无论是上天入地,还是进军海洋,沿着“多棱上海”探寻科技轨迹,随处可见“第一精神”的传承与光大。1961年,上海胚胎生物学家朱冼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人工单性生殖法,培育出“没有外祖父”的蟾蜍;近40年后,我国第一头转基因牛“滔滔”、世界首例转基因兔相继诞生在上海,它们与上海培育的克隆羊、克隆猪等克隆动物一起开辟了一个别样的生命世界。

 

  多极上海——数字串起的巨变

  除了维度和向度,数字也是述说历史的最佳方式,更是上海科学家向世界科技之巅发起冲击的最好注解。

  1981年8月,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报道了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对胰岛素半合成方法的改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科学家首次叩开《自然》之门。时隔5年,上海科学家论文首登美国《科学》杂志。

  如今,上海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曝光度”大增。2005年,上海科研人员在国际权威杂志《细胞》上一连发表5篇论文(全国仅6篇),这是我国在等待了1/4个世纪后,再次叩开这一国际顶尖期刊的大门。2007年,上海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近2万篇,涉及生命科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各个学科,比1995年增长8.5倍多。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