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第十一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大会报告

2012.10.31

  2012年10月27-29日,第十一届全国分析化学年会,在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化学会主办,青岛科技大学、临沂大学承办。此届参会人员达1600余人,征集论文1500余篇,是历届规模最大的一次。

  大会上,汪尔康院士、俞汝勤院士、陈洪渊院士、姚守拙院士等专家学者,以及国家基金委分析化学学科庄乾坤主任,作了大会报告。将分析化学领域最新的研究动态、研究成果,呈现给大家。

84034_201210311722531.jpg

报告会现场

84034_201210311722532.jpg

众多的听会者

84034_201210311722533.jpg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汪尔康院士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汪尔康院士作了“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的报告。

  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具有良好的光学稳定性、突出的光物理性质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在生物成像、单分子荧光标记及化学传感方面都有应用。

  汪尔康院士的研究,是第一次利用DNA单体作为保护剂合成银纳米簇,系统地探讨了A、T、C、G四种碱基在DNA为模板合成银纳米簇中的作用。并利用多种物理手段以及化学技术手段进行表征,发现这种以DNA单体为模板合成的银纳米簇主要是有九个银原子组成的,并且DNA单体dC利于荧光银纳米簇的合成,实验结果与以前的文献报道非常吻合。

  此外,第一次利用密度泛函数理论研究了电中性的银纳米簇Ag9、配体dC以及dC保护的银纳米簇的荧光性质。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完全吻合,证明了合成的银纳米簇的荧光是银原子和配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总之,作为一种超小且更为环境友好型的荧光材料,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的研究与应用有很好的未来。汪尔康院士的研究,首次建立了DNA配体保护的银纳米簇的理论模型,实验结果对以后的DNA保护的荧光银纳米簇的研究有指导意义。

84034_201210311722534.jpg

湖南大学 俞汝勤院士

  湖南大学俞汝勤院士介绍了“化学计量学——分析化学应对‘数据海啸’挑战的强有力手段”的报告。

  随着分析化学仪器的进步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引起化学数据量“爆炸”式的剧增,分析化学家逐渐从低维空间向高维空间过度。化学计量学成为分析化学家应对“数据爆炸”、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从低维空间到高纬空间可以得到更好的分辨能力,但不利于肉眼等直观的观察。化学计量学引入因子分析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一个分析样本仅在一维空间用一个标量表征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二维空间用矢量代替标量后能显著增加信息量。以双线性数据阵的主要成份分解(双线性分解)为基础的基于潜变量的建模方法,奠定了多元校正与化学模式识别的基础。后来三线性分解等新型算法以及二阶优势的发现,为解决复杂的现代分析课题提供了新方法。

  最后,期望我国分析化学基础研究能走出跟踪模仿的旧圈,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84034_201210311722535.jpg

南京大学 陈洪渊院士

  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介绍了“光电化学及其生物分析应用”的内容。谈及了4个方面:

  激光-等离子体激元相互作用:基于CdS量子点与贵金属(Au、Ag)纳米粒子的DNA光电化学传感;

  新型光电化学酶传感分析方法;

  基于协同效应的光电化学免疫分析新方法及应用;

  基于TiO2与卟啉复合物与硼酸亲和的新型光电化学法细胞分析与细胞表面糖类物质检测。

  最后总结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的几个发展趋势:

  新光电活性物质与新识别元件的引入;基于新机理的新检测体系的建立;新型光电仪器的设计与开发;新生物分子-光电物质间的光引发电子转移的研究应用;特殊具有光电活性蛋白质的使用;与流动注入系统、微流控系统等的结合;多组分、多样品检测系统的开发;光电传感器的新型生产技术。

84034_201210311722536.jpg

湖南大学 姚守拙院士

  湖南大学姚守拙院士介绍了“基于核酸与多肽的新型传感器研究”。

  随着核酸与多肽结构和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核酸与多肽的传感器已经在生物传感、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核酸与多肽具有使用方便、合成简单、易修饰、成本低廉、可随意控制序列等优点。

  开发分析酶的方法在基础生物分析、医学诊断和制药等的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姚院士利用DNAzyme的特殊性质,开发出分析DNA连接酶、甲基化酶与激酶的方法,另外还开发出基于未修饰金纳米粒子的比色方法分析S1核酸酶活性的方法。

  磷酸化的异常以及激酶的过度表达往往与许多重大疾病有关,目前对蛋白质激酶活性的研究不多,且方法局限。姚院士利用各种纳米材料,开发出多种无标记快速检测蛋白激酶活性的方法。这些方法还可以用于筛选激酶抑制剂及检测Forskolin/IBMX激活的细胞裂解液中的激酶。

84034_201210311722537.jpg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董绍俊教授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董绍俊教授介绍的是“分子计算逻辑体系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董教授通过DNA适配子识别目标分子、DNA互补杂交、离子调控DNA构象和酶催化等多种途径,结合生物燃烧电池、电化学传感、紫外比色和荧光等技术手段构建了多种分子逻辑体系,例如逻辑门、密码锁、DNA机器等。

  最后提到,生物计算逻辑体系在生命分析化学、环境及生物能源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智能诊断、临床医学、活体监测,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

84034_201210311722538.jpg

国家基金委化学部分析化学学科主任 庄乾坤

  庄乾坤主任作了“分析化学基金申请与创新研究”的报告。介绍了中国分析化学2001~2010十年间的变化。2011年论文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达到3572篇;我国SCI论文数量目前位居第二位。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定位与资助格局,基金申请与评价的原则和标准。

  重点强调了分析化学发展要创新:1)引入物理学新概念和新技术;2)创建分析仪器装置;3)瞄准国际公认的有影响的重大科学问题。

84034_201210311722539.jpg

清华大学 张新荣教授

  清华大学张新荣教授作了“无机质谱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张教授的研究提出了一种稳定同位素标记、结合ICP-MS技术,进行一份样品中多种蛋白质或核酸同时分析的方法,为原子光谱分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开拓了一条新路。目前许多国际研究小组也开展了这一方向的研究。

  科学研究也有热门、冷门之分。对于已经变冷的领域,如原子光谱分析,一个办法是放弃现有研究立即转向,追逐热点,要么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努力突破,将冷板凳再坐热。显然张教授坚持了自己,并将冷板凳坐热了。

84034_2012103117225310.jpg

北京大学 邵元华教授

       北京大学邵元华教授以“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及其在软界面分析化学的应用”为题作了报告。

  扫描离子电导显微镜(SICM)是1989年有Hansma等提出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

  邵教授的研究证明可采用SICM研究液/液界面的结构及附近离子的分布。其探头电流在界面区域(~1nm)的连续变化与混合溶剂层模型一致 ,可以通过渐进曲线得到离子分布的信息。不同界面的厚度与溶解度有关,但很复杂,需要进一步探讨。

  84034_2012103117225311.jpg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杨秀荣教授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杨秀荣教授介绍了“食品毒素赭曲霉素A(OTA)和违禁食用添加剂瘦肉精的分析检测研究”。

  杨教授介绍了三种OTA的检测方法:以未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为指示剂的核酸适配体比色传感检测方法、基于核酸适配体-DNAzyme复合发卡式结构的生物传感检测方法、基于DNA酶-适配体复合物的OTA分析方法。

  另外,掺杂离子液体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系统成功对克伦特罗和沙丁胺醇两类瘦肉精化合物进行了检测。并应用于尿液样本中检测这两类瘦肉精,9分钟之内即可实现基线分离,最低检测限~10-7M,是检测违禁添加剂以及运动员是否服用违禁药物的理想检测方法。

     更多大会信息请继续关注分析测试百科网!!!!!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