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黄曲霉毒素简介

2012.1.05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霉菌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1、发现与研究历史

  1960年,在英国发生了“火鸡X病”,造成10万余只火鸡死亡,经研究发现,所有发生疫病的鸡场都使用了含有从巴西购买的了的花生饼,并从花生饼上发现了霉菌的菌丝。用菌丝饲喂雏鸭,雏鸭并未中毒,但将霉菌用无毒的培养基培养,去除菌丝,用培养基饲喂雏鸭,雏鸭中毒死亡,因而推断是霉菌生长过程中产生了有毒代谢物。经微生物学家鉴定,产毒的霉菌是黄曲霉,于是这种毒素就命名为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

  1961年Lancaster等开始用从巴西运来的毒性花生粉饲喂大白鼠,进行较长期的慢性中毒试验,在部分大白鼠中成功地诱发了肝癌,从而人类开始对黄曲霉毒素等霉菌及霉菌毒素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确定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癌性,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将之定为1类致癌物,认为黄曲霉毒素属于人类致癌物。

banquan28.jpeg

黄曲霉毒素

  2、结构与性质

  黄曲霉毒素是香豆素环和二氢呋喃环的缩合物,已发现的有17种异构体,包括B族、G族和M族,B族是指能发出蓝色(Blue)荧光的黄曲霉毒素,G族是指能发出绿色(Green)荧光的黄曲霉毒素,M族是指经过代谢(Metabolism)后的黄曲霉毒素。AFTB1是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黄曲霉毒素,其结构如下:

  

banquan28.jpeg黄曲霉毒素结构式

  黄曲霉毒素溶于油和氯仿、甲醇等有机溶剂,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己烷,也不溶于水。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可发出荧光,根据荧光颜色的不同,可以把黄曲霉毒素分为B族和G族,发出蓝色荧光的为B族,发绿色荧光的为G族。

  黄曲霉毒素耐热,加热到280℃是才发生裂解而破坏,所以一般的烹调加工很难将其清除。AFT在中性、酸性溶液中很稳定,在PH9-10的强碱性溶液中,能迅速分解,产生钠盐,但此反应是可逆的,在酸性条件下又能形成带有荧光的AFT。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