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日志

  • 浅析新药研发中的药物安全性研究有哪些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24 14:42:50

    一种新药的研制到投入使用需要经过药物安全性检测,目前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必须要经过临床前试验研究、临床人体药物体内试验研究、新药批准上市后的不良反应检测3个阶段。药物安全性评价是一个贯穿新药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上市后再评价全程的工作,因此至关重要。

    美迪西提供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其可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快速的研究周期的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服务,美迪西通过控制成本、高效的服务,帮助客户缩短实验时间,降低新药研究和开发成本。

    1. 临床前的试验研究

    主要是在实验室应用实验动物进行药物体内试验,来评价药物的的安全性。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一般要求按优良实验室规范(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 GLP ,国内称之为药物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进行管理。药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必须要进行以下研究:

    1)遗传毒性试验;

    是指用于检测通过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诱导遗传学损伤的受试物的体外和药物体内试验,这些试验能检出DNA损伤及其损伤的固定。以基因突变、较大范围染色体损伤、重组和染色体数目改变形式出现的DNA损伤的固定,一般被认为是可遗传效应的基础,并且是恶性肿瘤发展过程的环节之一。遗传毒性试验主要用于致癌性预测。


    2)急性毒性试验

    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的试验,是理学研究的第一步。要求采用啮齿类或非啮齿类两种动物,通常为小鼠或大鼠采用经口、吸入或经皮染毒途径。进行单剂量试验,用非啮齿类和啮齿类动物进行单剂量试验,不需要进行LD50试验。对于不是主要以代谢消除的药物应提供: 1)最小无作用和反应剂量;(2)观察给药后反应;(3)记录死亡时间和反应恢复时间;(4)为多次给药剂量的设计提供参考;(5)预测毒性及药物的吸收。

    3)亚急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试验

    介于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之间的一种毒性表现,指染毒期不长(一般为3个月),或接触毒物时间不长(10天乃至数月)对机体引起功能或结构的损害,包括进行连续给药4 周和413 周试验,动物一般选用大鼠和狗。

    4)致癌试验

    是检验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物是否具有诱发癌或肿瘤作用。对于某些药物,如用于儿童和青年人的药物,长期临床应用的药物必须进行致癌试验。

    5)慢性毒性试验

    进行连续给药的期限一般大鼠6个月,狗12 个月,猴12 个月。试验要求使用23 种动物,剂量设计34个剂量,要求给药途径与临床一致。应提供:出现毒性的时间和剂量、毒性的靶器官、药物的蓄积性、药物耐受性和每种动物的最大无毒性剂量。目前美国加入ICH 协调国后,狗和猴的试验仅需要进行9个月。

    6)生殖毒性试验

    该试验包括三段试验:妊娠期,胚胎器官形成期、围产期和哺乳期试验,试验观察包括母体,胎儿,第一代和第二代的器官形成,致畸、生育和功能等。

    7)药物依赖性试验

    对于新药的研究,为发现其是否存在潜在的依赖性,具有以下情形的药物需要进行药物依赖性研究:与已知具有潜在依赖性化合物结构相似的新化合物;影响中枢系统的药物;复方中含有已知较强依赖性成分的药物;已知代谢物中有依赖性成分的药物;原认为不具依赖性,而在临床研究或临床应用中发现有依赖性倾向的药物。

    美迪西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方面有专业的团队和实战经验,可提供高质量的数据和快速的周转期以支持各项药物安全评价研究。毒理学研究可按照非GLP或者GLP标准执行。

    2、临床实验阶段:在临床上应用小样本的人体试验进行药物安全性评价。

    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或者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和EAP临床试验。

    3、新药批准上市后的不良反应检测

    是涉及在社会人群大样本的使用中考察药物对人体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关注药物在大范围人群应用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使用说明(其实就是说明书的增补)需要根据这一阶段的结果来相应修订。

     

  • 盘点固体制剂研发中五大药物水分的检查方法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24 09:09:37

    药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事关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固体制剂研发中,有的药物需要经水处理,有的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如果操作不当,会影响制剂的品质和硬度,同时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检查药物制剂中的水分的含量是至关重要的。有的企业为了除去制剂中的水分,可谓是花了不少心思和代价,然而换来的却是产品最多保质几个月的结果。

    由于药物水分含量的多少,对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理化性状及生理作用等都可能产生影响,所以多数原料药及固体制剂研发中的质量标准都规定有水分检查项。美迪西提供新药研发外服务,其拥有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软膏剂、乳膏剂、喷雾剂、凝胶剂、糖浆剂、酊剂、口服液体制剂等制剂工艺研究和质量研究常用的设备和仪器,以及口服固体制剂GMP中试车间,还具有开发缓控释制剂、纳米制剂、脂肪乳剂等新技术研发能力。

    常用的药物水分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费休氏法

    根据碘和二氧化硫在吡啶和甲醇溶液中与水起定量反应的原理测定水分,本法可适用任何可溶解于费休氏试液但不与费休氏试液起化学反应的药品的水分测定,故对遇热易破坏的样品仍能用本法测定。测定时先将样品在规定的溶剂中溶解后滴定,通常情况下样品中所有水分均释放到溶剂中,所以测定结果包括吸附水和结合水两部分。

    但应当注意:一些氧化剂如铬酸盐,还原剂如硫代硫酸盐以及其它能与试液生成水的化合物会干扰测定;有些羰基化合物对此法也有干扰:活泼的醛和酮与试剂中的甲醇反应生成缩醛和水,造成检查结果偏高。 

    2、干燥失重测定法

    药品的干燥失重,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干燥后所减失重量的百分率,主要指水分、结晶水及其它挥发性物质,从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干燥失重。干燥失重法测定的是样品在常压或减压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减失部分除有极小量的有机溶剂外主要是水分。

    该方法能够准确测定大部分药品的水分含量,但当样品中含有结晶水,尤其是当结晶水与药物分子结合紧密时,测定的结果往往不是样品中水的总量,而只是吸附水。

    3、热重分析法

    热重法又称为热失重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重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通常情况下,本法适用于药物结晶水的测定和贵重药物(样品用量较小)或在空气中易氧化药物的干燥失重的分析。同干燥失重测定法一样,该方法也是利用加热使样品失重,只是利用程序控制温度,优点在于其测定时所需样品的量较小,分析时间较短,数据处理更方便,获得的信息量大。但当结晶水与药物分子结合的非常紧密时,结晶水在药物熔融分解时才释放,此时的测定结果易造成样品中不含结晶水的假象。

    4、差示扫描量热法

    该法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输给待测物质与参比物的能量差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种技术,当样品中含有结晶水时,其图谱中通常会出现明显的吸热峰。但在结晶水与样品分子结合紧密时,结晶水的吸热峰有可能与样品熔融吸热峰相重叠。

    5、单晶X-射线衍射法

    能够准确确定该晶型下样品中是否结合结晶水,以及结合的方式,但缺点在于单晶的制备难度大,耗时长,有时甚至无法获得单晶,因此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建议常规水分测定方法的选择时遵循下列原则:

    1)当样品易溶于甲醇或吡啶,且不干扰滴定时,首选费休氏法;

    2)如果常规试验条件下费休氏法不适合测定该品种的水分,可以考虑干燥失重测定法,但在方法学研究时,建议采用费休氏法、热重分析法、差示扫描量热法,并结合文献报道进行综合分析和验证;

    3)对于全新结构的药物,建议进行单晶X-射线分析,确认样品中水分的结合方式,以便为后期的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和生理活性研究提供确切的化学结构基础。

  • [论坛]Western印迹分析在研究NM23B基因细胞增殖作用上的应用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23 10:00:17

    NM23是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其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个体发育具有调控功能。目前NM23已经发现10个亚型,研究较为透彻的是NM23ANM23B,运用western印迹分析发现NM23B对体外培养的SD大鼠具有肝细胞增殖作用。western印迹分析又称免疫印迹分析,是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检测复杂样品中的某种蛋白的方法。

    由于免疫印迹具有 SDS-PAGE 的高分辨力和固相免疫测定的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检测低至1-5ng(最低可到10-100pg)中等大小的靶蛋白,现已成为蛋白分析的一种常规技术,也是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免疫遗传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美迪西生物医药可以提供蛋白印迹实验技术服务。免疫印迹常用于鉴定某种蛋白,并能对蛋白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

    1nm23蛋白的作用机理

    nm23蛋白与果蝇的awd蛋白和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这两类蛋白高度同源:

    1)果蝇的awd蛋白

    人的nm23蛋白与awd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有77%78%是相同的,awd蛋白在果蝇胚胎发育上起重要调节作用,如awd基因突变或表达降低,将导致果蝇的许多组织器官的畸形分化和翅盘细胞的死亡。据此推测nm23蛋白可能是正常组织发育所必须的,如果nm23蛋白失活或减少将导致一种有利于畸形分化和肿瘤转移的紊乱状态。

    2)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

    二磷酸核苷激酶(ndpk)是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多功能同质酶家族,主要分布于胞浆和质膜上,功能涉及依赖ntp(三磷酸核苷)的细胞活动过程。ndpk通过催化这一反应影响微管聚合、纺锤体形成并调节细胞运动。其异常一方面引起细胞染色体非整倍体畸变而破坏细胞正常形态结构及促进肿瘤发生,另一方面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对细胞信号反应的改变,引起细胞运动而参与浸润转移。nm23蛋白显示有ndpk活性,因此很可能通过与ndpk一致或相似的途径在调节细胞信号传导、细胞分化等过程中发挥作用。

    2NM23促进细胞增殖

    观察NM23B在体外培养大鼠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是构建NM23B过表达载体和干扰载体及其阴性对照载体,分别转染SD大鼠BRL-3A肝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CON)、干扰NC组(siRNA-NC)、干扰组(siRNA)、过表达组(OE)、过表达NC组(OE-NC),通过定量PCR分析各组细胞中Cyclin D1NM23BPCNAmRNA变化。

    Western印迹分析比较各组细胞中Cyclin D1NM23BPCNA蛋白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比例,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CCK 8)法检测细胞增殖。结果发现

    1)过表达组OECyclin D1NM23BPCNA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较CON组显著增多(P<0.05)。      

    2)另一方面干扰组siRNA组的Cyclin D1NM23BPCNA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较CON组显著降低(P<0.05),干扰NC组和OE-NC组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3OE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CON组(P<0.05),siRNA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ON组(P<0.05)。同时OE组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CON组(P<0.05),siRNA组的S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CON组(P<0.05),siRNA-NC组和OE-NC组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CCK-8检测细胞增殖表明OE组的增殖速度明显快于CON组(P<0.05),siRNA组的增殖速度明显慢于CON组(P<0.05),siRNA-NC组和OE-NC组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因此过表达NM23B可以加强Cyclin D1PCNA的表达,缩短细胞周期,从而促进肝细胞增殖;干扰NM23B表达则削弱了Cyclin D1PCNA的表达,延长细胞周期,从而抑制肝细胞增殖。证实了NM23B在体外培养SD大鼠肝细胞增殖中的作用,为后续体内实验奠定了理论基础。

    3nm23与肿瘤的关系

    nm23基因具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在体外转染实验以及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在对黑色素瘤的细胞克隆研究中,发现nm23明显抑制了黑色素瘤细胞的癌变过程,包括抑制了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的发生、抑制肿瘤的转移和改变了黑色素瘤的应答。近年来,临床检查发现,nm23的表达与各种肿瘤的侵袭及转移呈负相关,而且对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nm23基因的抑瘤作用具有组织特异性:在一些肿瘤,如乳腺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卵巢癌等,nm23的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及临床预后不良呈负相关,其基因缺失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显示了它作为肿瘤转移抑制基因的特性;而在另一些肿瘤,如肺癌、前列腺癌、膀胱癌、神经母细胞瘤、骨肿瘤、子宫内膜癌等,nm23基因的表达水平、缺失与肿瘤转移似乎无关,但却与肿瘤分化、增生和进展有关;甚至在一些肿瘤,如神经母细胞癌,当其恶化或转移时,nm23的表达量反而增高,似乎其表达水平增高与癌细胞增生相关。这些结果说明nm23基因不仅作为一个肿瘤转移抑制基因而起作用,尚还有更多的其它生物学功能。

    因此nm23基因不仅仅具有细胞增殖租用,还具有执行肿瘤转移抑制功能。然而nm23基因并非在所有类型肿瘤中都表现为癌转移的抑制功能,研究表明其作用具有组织差异性,出现这种差异性的机制尚不明确,说明人们对nm23基因的全面认识还远未完成,尚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白细胞介素IL-10在抑郁症动物模型上的研究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9 14:24:04

    抑郁症动物实验和人类临床方面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免疫验证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前炎性细胞因子参与抑郁症的发病,而抗炎性细胞因子则关系到抑郁症的治愈。采用生物分析技术平台ELISA进行老年抑郁症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检测,发现细胞因子参与了老年人的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且细胞因子中的血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因此细胞因子可以被看作抑郁症的生物标记物。

    IL-10是一种抗炎性细胞因子,研究发现抑郁患者体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且抑郁患者血清前炎性细胞因子IL-6IL-10的比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前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的比值能够反映免疫系统的平衡状态。在抑郁症中前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的比值升高,说明免疫系统处于失衡状态。

    抑郁症具体发病机体制不清,然而新近的许多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并认为细胞因子检测的指标可作为抑郁症的状态指标。美迪西可以为广大医药研发人员提供细胞因子及生物标志物检测服务,其生物分析部基础设施齐全、仪器设备先进,拥有的流式CBAMSDLuminex系统等高端技术平台可以全面进行各种single plexmultiplex多形式的细胞因子和生物标志物的检测。

    1、细胞因子影响大脑的途径

    由于细胞因子分子量较大,不能自由进出血脑屏障。所以对于细胞因子进入大脑的途径一直以来受到关注。有研究发现细胞因子至少有四种途径进入大脑

    1)通过血脑屏障的漏缝进入血脑屏障;

    2)激活细胞因子的特定转运分子;

    3)连接相关脑核(如孤束核)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的兴奋引起脑内细胞因子的增加;

    4)脑内自身细胞因子的释放增加。

    以往研究者们一直认为人脑是免疫豁免器官,然后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意识到细胞因子在脑内能作用于抑郁症病理生理相关区域的脑区,通过一系列的通路、胞内信号转导系统,从而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障碍、神经递质代谢障碍及神经可塑性的异常等等细胞功能的改变。

    2IL-10与抑郁症的关系

    抗抑郁药能够逆转免疫系统的失衡,抑制免疫激活现象,多种类型的抗抑郁药都能够提高IL-10的水平。治疗无效的抑郁患者或健康对照者的全血细胞与植物凝集素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共同培养后,加抗抑郁药包括氯丙咪嗪、舍曲林、曲唑酮、丙咪嗪、文拉法辛、左旋5-羟色胺酸、氟西汀或米安色林共同孵育,能使IL-1β(interleukin-1β,IL-1β)IL-2IFN-γ和TNF-α的分泌减少,IL-10的分泌增加,IFN-γ与IL-10的比值显著降低。有研究者指出在服用抗抑郁药后,抑郁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升高,可能是抗抑郁药发挥作用的机制之一。

    细菌脂多糖(LPS)是一种免疫激活剂,可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升高和白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IL-1β、IL-6IL-8TNF-α、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等蛋白质的产生。在实验室中,研究者主要采用LPS模型作为抑郁症细胞因子假说的动物模型,即运用外周或中枢、单次或多次注射LPS的办法,引起动物的病态行为和抑郁行为,从而模拟临床抑郁症的症状。

    IL-10能抑制LPS的这些作用,LPS可诱使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表达IL-10IL-10的表达能够抑制LPSIFN-γ导致的少突胶质细胞死亡。此外,LPS还能促进多巴胺神经元退行,IL-10则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活动而阻碍这种退行。

    在动物实验中,IL-10LPS引起的内毒素休克与施瓦茨曼氏反应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应激可引起IL-10转录水平的改变。慢性温和应激使大鼠脾脏和多个脑区的IL-10mRNA水平降低,并使TNF-αmRNAIL-6mRNAIL-10mRNA的比值升高。小鼠束缚应激(murinerestraintstressRST)可使小鼠血清的IL-10mRNA水平显著降低。

    3、动物实验研究表明IL-10具有抗抑郁的效果

    IL-10干预可以显著降低RST导致的小鼠抑郁行为,减少小鼠在强迫游泳测验中的不动时间,给大鼠腹腔或脑室注射IL-10,可以逆转外周LPS应激引起的病态行为。IL-10通过抑制前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可以逆转LPS导致的大鼠生化指标和体温的变化。进一步发现,慢性脑室注射IL-10本身对动物行为无影响,但能够逆转强迫游泳应激造成的抑郁行为,包括快感缺失、自主话动减少、探究行为减少和焦虑样情绪,脑室注射IL-10也可逆转母婴分离造成的幼龄豚鼠的消极反应。

    抗抑郁药干预引起的IL-10上升,可能与用药时程有关。短期注射氟西汀和西酞普兰可以促进C57BL/6小鼠脾细胞增殖,但对IL-10水平无影响;长期注射则抑制脾细胞分泌IL-4,促进脾细胞分泌IL-6IL-10

    白细胞介素IL-10在抑郁症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深化了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另一方面为研制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助于提高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治愈率,改善抑郁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前景。

     

  • 色谱-质谱联用法在皂苷体内代谢产物分析中的研究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9 09:27:06

    皂苷是许多中草药如人参、远志、桔梗、甘草、知母和柴胡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药理研究表明皂苷类成分具有抗菌、抗肿瘤、调节机体代谢及免疫、治疗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的生物活性。采用色谱-质谱连用法进行皂苷体内代谢产物分析,为阐明中药的治病机制提供有利的证据。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是一项集高效液相色谱HPLC的高分离性能与串联质谱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优点于一身的生物分析技术,它不需要分析物之间实现完全的色谱分离,其多窗口检测功能允许同时对多个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美迪西是一家临床前CRO公司,提供新药研发外包服务,其生物分析服务部门拥有专业的科研团队,分析实验室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实验研究符合FDA/CFDA GLP标准要求,服务内容涉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免疫原性和生物等效性等研究方面,为客户提供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剂、疫苗和生物标记物的筛选与开发,以及临床前和临床研究。

    中草药及其方剂成分复杂,HPLCUVDAD检测器相联接,对于单个色谱峰仅能提供保留时间及紫外吸收等信号,而对未知成分所能提供的结构信息相当有限。色谱峰的指认必须有对照品,而大多数中药化学成分的对照品很难获得,而对于体内中药药物分析,一般的检测技术也难以满足给药后血药浓度的测定要求,,

    HPLC/MS的应用可以集HPLC的高分离效能与串联质谱的高灵敏度、高专属性的优点于一体,,并能够给出被测组分的分子量信息,通过多级串联质谱分析,还可以得出被测物质的结构信息。

    1、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人血液中伪人参皂苷代谢产物分析

    建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人血浆中伪人参皂苷GQ浓度。在血浆样品中加入适量内标,以乙酸乙酯萃取后采用Waters Xevo TQS LC-MS/MS进行分析。采用Poroshell 120 EC C8色谱柱(2.1 mm×50 mm,2.7μm),柱温40℃,以甲醇-10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8020)为流动相,流速0.3 m L·min-1;采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的扫描模式,以电喷雾离子源(ESI)在负离子电离模式下进行测定。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500~5 000 ng·m L-1,最低定量限为2.500 ng·m L-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在85%~115%之间,萃取回收率约9%~11%,基质效应约66%~73%,稳定性考察结果良好。药动学试验结果表明,静注伪人参皂苷GQ 120 mg·次-1,每日1次,连续用药5 d后,达峰时间为2 h,半衰期约10 h。试验第1 d和第5 d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基本一致,计算蓄积系数分别是RC max=0.964±0.099,和RAUC=0.965±0.181,两者均接近1

    该方法适用于伪人参皂苷GQ的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此给药方案下,伪人参皂苷GQ在人体内没有明显蓄积现象,连续给药不影响伪人参皂苷GQ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过程。

    2LC-MS/MS进行大鼠血液中丫蕊花皂苷代谢产物分析

    采用高效液相-串联质谱(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丫蕊花皂苷G的含量,并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色谱柱(150 mm×2 mm,3μm),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流速0.2 mL·min~(-1),以人参皂苷Rg3为内标;分别于大鼠尾静脉注射丫蕊花皂苷G 0.250.51 mg·kg-1,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经固相萃取法处理后,采用上述LC-MS/MS法测定血药浓度;采用DAS 3.0软件、非房室模型拟合药代参数。结果 0.01~1.0μg·m L-1丫蕊花皂苷G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大鼠静脉给药后的血浆药动学参数为:t1/2=3.447±0.898 hMRT0-=4.568±1.075 hCL=0.858±0.171 L·h-1·kgAUCCmax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等比增大,符合线性药动学特征。此方法简便、灵敏,结果准确,适用于大鼠血浆中丫蕊花皂苷G的含量测定及其药动学研究。

    也有研究者采用HPLC-ESI-MS/MS方法对血塞通注射液中皂苷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有研究者采用加压溶液萃取法(PLE)与HPLC-DAD-MS技术测定人参叶和人参中9种皂苷及2种聚乙炔醇类化合物(人参环氧炔醇,人参醇),这是一种快速检测中药的方法,对于控制人参的质量很有帮助。

    建立可靠的分析方法是进行药物体内代谢产物分析的前体,随着现代色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体内多微量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已经成为了一个连续过程。尤其是LC-MS样品前处理简单,一般不要求水解或衍生化处理,运用LC-MS技术不仅可以避免复杂繁琐的分离、纯化代谢产物的工作,而且可以分离鉴定难以辨识的体内痕量代谢产物。

     

  • 血浆制剂病毒灭活和去除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8 13:07:10

    血液制品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制品,是以健康人血浆为原料,采用分离、纯化技术或生物工程技术制备的有生物活性的制品,包括人血白蛋白、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人凝血因子、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血液制品病毒的灭活与去除包含在一些生物公司提供的蛋白纯化服务中。选择化学或物理法对血液制品进行灭活,选择蛋白纯化或纳米膜过滤进行血液病毒去除对血液制品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1、血液制品病毒的灭活与去除方法

    1)血液制品病毒的去除

    血液制品病毒的去除可以采用纳米膜过滤和沉淀分离法。沉淀分离法是比较传统的蛋白分离纯化方法,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回收率高、设备要求低等优点。上海生物公司美迪西提供蛋白纯化服务,其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从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蛋白表达条件摸索和蛋白纯化等一整套服务。

    • 纳米膜过滤法能够有效去除非包膜病毒以及其他难以灭活的致病病原体,提高了目标蛋白产品的安全性,并且蛋白生物活性回收。

    • 蛋白产品的制备过程中常包含有沉淀步骤,同时也有病毒去除的作用。

    • 在冷乙醇沉淀过程中,各种病毒可能被分离至废弃组分中,蛋白纯化的同时进行部分病毒的移除;

    • 深度过滤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纯化手段,滤材会对部分病毒产生吸附,从而去除病毒;

    • 层析技术是目前迅速发展的一种蛋白纯化方法,在纯化过程中蛋白产品被吸附在层析,而病毒存在于流动相中,在蛋白纯化的同时进行病毒的去除。率能够达到90%95%

    2)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S/D)法

    基本原理是有机溶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混合物能够破坏脂包膜病毒的类脂膜,从而使类脂从病毒表面脱落,使病毒失去黏附和感染细胞的能力。S/D法主要用于凝血因子制品、蛋白酶抑制剂、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的脂包膜病毒的灭活。

    3)低pH孵放法

    灭活机理是在pH4,温度3037℃条件下保温超过20h,某些病毒成分产生变质,从而影响病毒的复制,最终使病毒失去传染性。低pH孵放在20世纪80年代初用于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的制备过程中防止免疫球蛋白的聚合,随后发现其对大部分的脂包膜病毒有灭活作用,后被用于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

    4)辛酸处理法

    在低pH条件下,辛酸的非离子形式具有亲脂性,能够进入病毒脂包膜从而破坏脂质双分子层和相关蛋白质的完整性,使脂包膜病毒失去传染性,达到脂包膜病毒的灭活作用。由于辛酸法需要在低pH(通常pH6)条件下发挥作用,要求蛋白质产品在低pH条件下能够保持其稳定性,因此目前主要用于免疫球蛋白M和免疫球蛋白G的病毒灭活。

    5)光化学法

    亚甲蓝(MB/可见光处理法、补骨脂素/UVA处理法、核黄素/UV处理法等是目前常用的光化学方法,主要用于全血浆以及血小板制品的病毒灭活。

    6)巴氏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是在60℃条件下对蛋白质溶液进行连续加热至少10h,使病毒蛋白变性,从而抑制病毒遗传物质的复制,最终使病毒失去传染性。作为一种传统成熟的病毒灭活方法,巴氏消毒法可以用于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蛋白酶抑制剂等血液制品的脂包膜和非包膜病毒的灭活。

    7)干热处理法

    制剂冻干后加热处理,使病毒复制所需要的分子和结构改变,从而抑制其复制过程。干热法作为最终病毒灭活的关键步骤,能够保证凝血因子产品的病毒安全性。由于对病毒灭活能力的限制,此方法常用于凝血因子制品的辅助病毒灭活方法。

    2、血浆制剂病毒灭活及去除需要注意的问题

    1)血型问题

    目前国内申报的灭活血浆制剂有血型特异性和通用型(通用于ABO型)两种。如为血型特异性血浆,应强调必须采用单一血型的血浆混合制备,并在终产品中检测抗AB血凝素;如为通用型血浆,则必须制定终产品中抗AB血凝素的效价标准,并提供标准的制定依据(即表明该标准可保证临床安全性的依据),应同时考虑IgMIgG两种抗体,一般前者采用直接法测定,后者采用间接法测定。

    2)凝血因子活性

    血液类制品的主要临床价值在于其含有各种凝血因子,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症,所以凝血因子含量是本品的非常重要的质控指标。根据各种凝血因子的功能并参考国外同类产品的标准,建议在研制初期建立较全面的凝血因子检测项目,包括因子Ⅱ、Ⅴ、Ⅶ、Ⅷ、Ⅸ、Ⅹ、Ⅺ、ⅩⅢ等,并制定相应的标准。美国同类产品和新鲜冰冻血浆均含有不少于0.7U/ml的各种凝血因子,欧洲药典中将不稳定凝血因子的含量标准定为大于0.5U/ml。建议研制单位参考上述标准制定自身的标准,如自定标准较低,应评价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后对血浆凝血活性产生的影响及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料,以便为各种凝血因子含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3)抗凝活性

    血浆中的凝血活性和抗凝活性需保持平衡,如该平衡被打破,则有出血或血栓的危险,所以除保证制品中有足够量的各种凝血因子活性外,尚应考虑保持一定的抗凝活性。根据专家意见,建议在质量标准中设定AT-Ⅲ、蛋白C等检测项目。

    4)适应症定位问题

    引入S/D病毒灭活技术为血浆的临床使用展开了空间,但是为了合理使用S/D血浆,应对其适应症重新定位并严格加以限制。参照国外批准的同类产品的适应症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将本品适应症限定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缺乏和用于严重烧创伤、大手术所致的急性失血性休克病人胶体与凝血因子的补充。

    其中凝血因子缺乏适应症可参照VIPLAS/S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制定,包括遗传性单凝血因子缺乏、获得性多凝血因子缺乏、华法令抗凝过度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对于大部分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提供单一凝血因子或凝血因子浓制剂可能更为合理。

  • 仿制药之生物仿制药面面观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8 09:07:44

    一般来说原研药在专利到期后由于价格上的劣势,很多难以为继,这为仿制药研发带来了一些机遇与挑战。仿制药和新药开发过程中最大的差异在于仿制药不必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仅需要进行BE试验研究即可。生物等效性试验费用较高、花费时间较多,而豁免或简化生物等效性试验(BE)的品种的相关药企可节省一笔可观的BE试验费用。在仿制药江湖中存在着化学仿制药与生物类似药两大种类,两者虽然目标都是治病救人,都属于仿制药,然而生物仿制药研发时间更长、技术门槛和研发费用更高一些。

    生物仿制药,也被称为生物类似药,是与已批准的生物原研药相似的一种生物药,包括疫苗、血液及血液成分、体细胞、基因治疗、组织和重组治疗性蛋白等。生物类似药的生物等效性对药企的研发能力、费用、生产工艺的要求较高。生物等效性试验费用增加了研究者的研发成本,而生物等效性试验又比较复杂,因此也延长了申请人的注册周期,延缓了产品上市销售速度。美迪西生物医药具有符合GLP资质的动物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可以用比格犬或食蟹猴等大动物进行动物BE实验,为制剂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降低临床BE风险。

    1、生物仿制药的临床评价研究

    一般来说,原创的小分子化学药品在上市前作为创新药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试验,仿制药则不需要这一过程,上市前只需显示与原创产品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纯度和质量,临床方面最多按法规常规要求进行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即可。然而,对于生物仿制药物则与化学仿制药不同,目前在各国的注册技术要求和程序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物制品,包括治疗或预防类分子量较大且结构复杂的特点,加之现有的分析方法有限,产品质量尤其是生物学活性易受各种因素影响且不太稳定,还有此类药物的生产工艺复杂、难以完全复制,因此生物制品进行仿制时需进行与上市的原创生物制品进行全面的对比性研究,包括质量、非临床以及临床试验等,以充分确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2、生物仿制药的生产工艺

    生物仿制药使用生物活体及其产物制造的大分子产品,通常是复杂性较高的大分子,与化学仿制药相比,生物仿制药对生产工艺变化非常敏感。小分子化学药通常是化学合成的,而大分子生物药则通常是生物合成。两者在源头的不同,直接导致两者在结构、成分、生产方法和设备、知识产权、配方、保存方法、剂量、监管方式以及销售方式均有不同。

    对于生物类似药生产商而言,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原因,原研药公司所采用的生产工艺甚至是所采用的细胞系都会不清楚,这就更导致生物类似药与原研药不会一样。而且生物药的生产及流通过程复杂,要求也较高,有许多步骤,细胞培养的条件(温度和营养)、产品的加工、纯化、储存和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产品的生产,整个过程中的微小差别都可能会对最终产品的质量、纯度、生物特性以及临床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生物类似药只可能与原研药“相似”(similar),绝无可能一样。

    3、生物仿制药降价空间较低

    生物类似药具有高昂的仿制成本与生产成本,一般生物类似药和原研药相比,只能降价10%30%,而化学仿制药则可高达80%甚至更高,这一点对于印度制造的化学仿制药尤其如此。因此,化学原研药一旦专利过期,就会受到仿制药的猛烈冲击,销售额会大幅度下降,而化学仿制药也会很快抢占市场,而生物原研药则在专利过期后,销量受仿制药的影响较小。

    4、生物仿制药上市后市场监管较严

    由于化学仿制药与原研药结构相同,且结构简单,欧美监管机构允许药剂师自主用化学仿制药替换原研药无需通知开处方的医生。而对于生物类似药,在欧盟,法规明确要求不允许自动替换。就目前美国FDA已经正式发布的有关生物类似药的指南来看,biosimilar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与原研生物药高度相似的普通biosimilar;二是interchangeable biosimilar。可以自动替换的生物类似药,即interchangeable biosimilar,比普通生物类似药要求更为严格。

    5、生物仿制药的免疫反应评估

    与原创产品相比,如果观察到生物仿制药物具有不同的免疫反应,则需要对抗体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鉴定,并需要确定它们与临床安全性、药效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关系。对于那些免疫反应可能严重影响内源性蛋白质及其特定生物学功能的药物,需要给予特殊的考虑。应该将抗体检测作为所有临床计划和临床试验方案的一部分。申请人应当考虑免疫原性在某些不良事件中所起的作用,如超敏反应 、输液反应、自身免疫和药效降低。药品生产企业应该鼓励报告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与疗效降低有关的事件。

    由于生物仿制药物生产工艺的不确定性及临床前动物实验种属差异的局限性,生物仿制药物在进行仿制时会带有一定的风险。美国FDA的专家指出越是复杂的分子化合物,其可能存在的风险也就越大,生物仿制药物的审批程序和注册临床研究的要求应该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量身订做,才能达到正确预测和评价产品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 第三代免疫分析技术MSD用于细胞因子检测的研究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7 13:17:45

    MSD全称为Meso Scale Discovery,属于第三代免疫分析技术,其专有的MULTI-ARRAY技术通过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单个样品中同时分析许多生物标志物,而不会影响测定性能,从而增强了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无论多重生物标志物和细胞因子检测,检测免疫原性或毒性,都可以使用MSD平台进行检测。上海生物公司美迪西的生物分析实验室配备的有免疫原性分析的金标准仪器——美国MSD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以提供采用MSD平台进行单个或多个指标的细胞因子检测服务。

    1、基于MSD生物分析技术的电化学发光超敏多因子检测技术原理  

    MSD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使用SULFO-TAGTM标记物,在MULTI-ARRAYMULTI-SPORT微孔板的电极表面通电后,电化学作用激发SULFO-TAGTM标记物发出强光。MULTI-ARRAY技术结合了电化学发光和阵列,为生物分析带来了速度和高密度的信息。 与MULTI-SPOT平板结合使用,该技术可以在单个样品中精确定量多种分析物,与其他分析平台相比,所需时间和精力更少。

    美迪西采用的MESO Sector s600电化学发光分析免疫仪,可以读取所有的96孔和384孔板,高敏呈像检测系统,具有快速的读板速率,一块板70s,每小时可读取50块板,可以实现384孔多因子高效高通量检测。

    2MSD细胞因子检测服务具有以下优点   

    1)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

    最低检出浓度为0.05~1pg/ml,线性范围为6log数量级。

    2)节省样本用量,可实现多重检测

         样本检测体积为150ul,为珍稀样本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

    (3)读板速度高

    70s可以读完所有的单因子和多因子检测plates

    4)输出率高,每小时50plates

    5)均一性、重复性高

    板内CV<6-8%,板间<10%,批间<15%。同时MSD试剂盒有效期长达30个月,为长时间研究项目,提供了使用同一批号试剂的可能性。

    6)样本兼容度高,基质效应小

    MSD 平台对于各类生物学样本的兼容度更高,也可兼容不同抗凝剂的血浆样本,大大降低了实验所需样本收集上的难度。MSD 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被国外科学家广泛认可的基本无基质效应的免疫分析平台。   

    7)实验流程简便、快速、多元化 

    MSD将加样等手动操作时间缩短至 45 分钟以内,并为培养上清等高丰度样本快速检测,提供了只需 2.5 小时的一步法流程,提高了科研效率。同时在 MSD 平台上由于特有的电化学发光技术,可有效控制背景信号,可以实现免洗的实验流程。

    8)信号稳定且不受显色顺序影响 

    MSD 由于基于电化学发光技术,信号分子 SULFO-TAG 需在电激发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信号,因此整个实验流程无需避光,不受实验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差异的影响。此外,在实验完成加入所有液体后,并不会被激发出任何信号。只有送入仪器,通过电极电激发后方才产生信号,每孔激发与信号采集时长统一,数据稳定度极高。

    9)开放性平台,高载量的石墨电极,多样化实验方案,更节省的包被用量。

    MSD 平台所用的石墨电极板,为高分子聚合材料,表面与内部具有 3D 结构,能够提高有效载量至传统的 ELISA 板的 10100 倍。因此在板底可以固定蛋白、小肽、多糖、核酸、病毒颗粒、细胞膜、活细胞等,实现不同的实验检测方案。

    3MSD 平台上测定样本总类:

    血清、血浆、培养上清、细胞/组织裂解液、脑脊液、尿液、关节滑液、唾液、痰液、粪便提取液、眼睛房水、各类灌洗液等基本所有的生物学样本

    4MSD产品应用领域:

    1)生物标志物检测;

    2)高能量抗体亲和力检测;

    3)高通量384Cell Based化合物筛选;

    4)生物药物代谢、免疫原性、生物工艺;

    5)信号通路磷酸化检测。

     

  • 南蛇藤提取物药理作用及诱导胃癌细胞凋亡研究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7 09:15:54

    南蛇藤是我国民间常用的一种植物药,一些初步的药理研究实验证实其中某些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如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可探讨南蛇藤茎醋酸乙酯提取物(COE)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凋亡的相关蛋白p53Bcl-2Bax表达的影响,一些生物医药公司提供蛋白表达外包服务。

    癌症是困扰当前医学界的重点难题,其易反复、不易根除、对病患影响极大,一旦病症爆发往往危及患者健康乃至生命。相关学者经过医学研究对于对于癌症细胞与相关蛋白表达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想要彻底根除癌症细胞,需要反复试验、多次临床观察,在进行肿瘤细胞生长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中,有研究人员会委托其他机构进行蛋白表达外包

    重组蛋白表达技术现已在生物学各个具体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蛋白质的大规模生产和体内功能研究都需要应用重组蛋白表达载体。美迪西提供蛋白表达服务,其拥有多种蛋白表达系统,包括原核蛋白表达系统、酵母蛋白表达系统、昆虫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杆状病毒)和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系统,具备多种融合技术,可以为客户在蛋白表达与纯化方面提供多种选择。从方案设计、基因优化、表达条件优化到纯化的技术体系,以提高目的蛋白表达水平。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其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与人类肿瘤发生相关性最高的抑癌基因,其研究进展对于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BCL-2家族中的成员是调节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重要因子,其中包括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BaxBH3-only和能够抑制凋亡的BCL-2三个蛋白亚家族。BAX在正常状态下以单体形式存在,细胞凋亡时转化为有活性的大分子量复合体。近年来研究表明与细胞增殖和癌变有关的癌基因 bcl-2参与了对细胞凋亡、增殖的调控。p53引起细胞发生凋亡的机制包括结合Bcl-2基因,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调亡,也有研究称p53的凋亡调解是通过上调Bax和下调Bcl-2从而改变Bcl-xL/Bcl-xS实现的。

    1、南蛇腾提取物的药理研究

    药理研究表明南蛇腾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生育、昆虫拒食及毒杀等活性。从滇南蛇藤种子中提出一种粗油,对大鼠有镇静及安定作用。用逆流分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后,得到Mal-Ⅲ,仍具有安定作用,但200毫克/公斤使猫流涎、腹泻、震颤;

    再进一步提纯后得Mal-A,对猫仍有安定作用,而无副作用;如于沸水浴中加热4小时后,安定作用消失。将Mal-A混悬于吐温80后,注射于狗、猫、猴,小鼠、大鼠腹腔,均有明显的安定作用,并能增强环己巴比妥的作用,对小鼠具有降温效力。本剂小剂量(70毫克/公斤)能对抗五甲烯四氮唑对大鼠的致死作用,但加大剂量则增强其毒性。Mal-A尚能减少动物自发活动,对麻醉猫,并有降压作用,对大鼠有中等度利尿作用,对离体肠管有拮抗致痉剂作用。

    滇南蛇藤种子的油亦具有解痉性质,如对大鼠子宫等,并使血管收缩,但无抗菌活性;种子中提出的苦味树脂,有降压作用,小量使蛙心率减慢,大量使心脏停止于舒张期。

    南蛇藤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在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对肝脏及免疫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并可通过提高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和自由基清除剂水平,保护机体免受氧自由基的攻击,起到肿瘤防治作用;南蛇藤乙酸乙酯、正丁醇提取物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细胞实验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增加细胞在t-BHP损伤下的存活率,提高细胞SODGSH-Px的活力,降低MDA含量。RT-PCR实验表明南蛇藤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下调衰老基因P16P21P53的表达。

    2、南蛇藤提取物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

    建立人胃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COE低、中、高剂量(102040 mg/kg)组和希罗达(267 mg/kg)组,每组7只,各组ig给药,给药3周后检测裸鼠体质量、肿瘤体积、瘤质量等,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并计算抑瘤率。应用TUNEL法检测COE处理后各组移植瘤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别检测各组移植瘤组织和SGC-7901肿瘤细胞中p53Bcl-2Bax蛋白的表达。

    结果发现COE能够较好地抑制胃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能明显缩小肿瘤体积,且呈剂量依赖性。COE低、中、高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3.3%46.8%57.7%TUNEL法显示COE处理后肿瘤细胞凋亡较模型组明显增多。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OE处理后移植瘤组织中p53Bax蛋白表达有升高的趋势,而Bcl-2蛋白表达有降低的趋势。其中与模型组相比,COE高剂量组中p53Bax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01),而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免疫组化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因此COE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53Bax的表达,下调Bcl-2的表达,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有关。

  • 中药滴眼液临床试验需要注意的问题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6 13:01:33

    眼科的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及局部治疗,外治法是中医眼科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中药常用的外用剂型为滴眼剂、眼药膏、熏洗剂等。作为新药研发的重要环节,提高现代中药滴眼剂的临床研究水平至关重要,而临床试验药品生产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中药滴眼液的临床试验的安全和效果。

    临床试验用药物是指用于临床试验中的试验药物、对照品或安慰剂,是临床试验的核心。临床试验药品生产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试验的安全和效果,对最终保证药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试验用药物的监管是药品质量监管整个链条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美迪西的临床生产包装可提供单盲和双盲临床试验所需的产品标签选择,同时依据客户要求提供不同类型的符合现行GMP标准的临床生产包装服务

    临床上使用的中药滴眼剂成份,有的可以透过角膜吸收,有的成分起治疗作用,而有的成份则会引起局部药物沉淀并产生角膜毒性,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依赖与中药成份的研究和眼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展。由于人与动物眼前部解剖结构有很大不同,加之考虑到眼这个器官的极端重要性,所以除进行充分的药理毒理研究之外,还需加强临床安全性的观察,中药滴眼剂均被要求进行I期临床试验。在临床试验观察中,需要特别注意刺激性、长期角膜毒性及局部药物沉积、引起的并发症等。而且中药滴眼液临床试验药品生产需按照GMP条件生产,保证试验用药的质量和稳定性,避免生产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1、临床试验中需要注意中药滴眼液的角膜毒性问题

    一般来说角膜毒性是指对角膜上皮、基质及内皮引起的病理性损害,常见角膜上皮水肿,基质混浊及物质沉积,内皮细胞出现不可逆的损害。滴眼剂中的添加剂(防腐剂等)是引起角膜毒性常见的因素,另外,pH值、渗透压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引起的毒性反应也是不同的。故药物浓度的选择及滴用次数的设计尤为重要。对于中药滴眼剂,产生角膜毒性的原因更为复杂,这与其成份的复杂性密切相关。此外,出于对中药毒副反应的认识不足等原因而长期使用中药滴眼剂,有些毒性反应即是长期使用产生的,鉴于此,对中药滴眼剂的疗程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某些毒副反应在上市前进行的临床试验中未必能反应出来,上市后才被发现,因而中药滴眼剂上市后的研究亦不可忽视。

    2、中药滴眼液的刺激性

    滴眼剂有严格的pH值、渗透压等方面的要求,对正常角膜来说不会引起强烈的刺激性。但处于病理状态的角膜,其敏感度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与疾病的病情程度与发病部位有关。另外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如急性角膜炎等,若直接使用滴眼剂,病人有时不能耐受,尤其是某些中药滴眼剂。而现滴眼剂I期临床试验纳入的病例多为健康人群,刺激性的问题在这类人群中不能完全反应出来,故在此后的IIIII期临床试验观察中,刺激性的观察仍是需要进行的,不可忽视。

    3、中药滴眼液的其他不良反应

    中药滴眼剂存在的其他不良反应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眼表,如泪膜、角膜、结膜等的影响。二是全身性的不良反应。这是因为滴眼剂滴入结膜囊后,会有部分药物进入鼻泪管,通过鼻粘膜或口腔吸收,如果吸收入体内的药量较多时即会产生全身性不良反应。如临床上用阿脱品眼药水散瞳,可引起全身潮红、口干等不良反应。对于中药滴眼剂,若其中含毒性药材的话,此点不能忽视。三是对儿童的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对药物的吸收、转运及代谢均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儿童使用滴眼剂时应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否则可能会带来不良反应。

    4、中药滴眼液的临床试验的安全性观察指标的选择

      在临床试验中,安全性观测指标的确立尤为重要。上文已提及的角膜毒性、刺激性等观察指标必须列入考察范围。在眼科临床试验中,还应针对疾病的特点考虑将眼压、眼底检查等相关检查列为安全性观测指标,仅仅采用某些生化指标及一般体格检查项目,对滴眼剂进行安全性评价是不够的。

    当中药滴眼液新药研发进展到用于人体临床试验时,临床试验药品生产需要符合cGMP规范,应在合适的厂房内,使用合格的实验室和其他设备进行药物制剂的生产,且生产工艺必须经过验证。

  • 蚯蚓蛋白粗提物的提取工艺和酶活测试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6 09:34:59

    我国使用动物类药材历史悠久,与其他药物相比,动物药具有功能广泛、药效显著等特点。中药地龙是一种常用动物药材,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之功效,药理活性显著,资源丰富。应用现代分离手段从蚯蚓蛋白粗提物中分离到多组具有纤溶酶活性的蛋白质,并首次命名为蚓激酶。进行蚓激酶化合物酶活测试,有利于蚓激酶的活性研究,优化其提取工艺。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分析技术迅速发展, DNA分析、凝胶电泳、毛细管电泳等分析方法以及生物活性检查等用于蚓激酶化合物酶活测试,为中药动物药蚓激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美迪西提供化合物酶活测试,其生物部在体外生物学领域有丰富广泛的经验,通过酶水平测定、细胞水平测定、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体外同位素测定、稳定细胞株建立、基因敲除、RNAiMicroRNA技术等,提供一套完整的生物学服务。

    1、蚓激酶的提取工艺

    蚓激酶的分离纯化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常用的分离步骤是:制备蚯蚓匀浆盐析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HPLC FPLC纯化。在中药制剂中,地龙常有以下处理方法:以干燥体经粉碎后直接入药、采用水或乙醇提取后入药、或以鲜品为原料经匀浆提取并冷冻干燥后入药,对于以溶栓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其工艺以后者为佳。

    蚓激酶提取工艺的研究通常蚓激酶的提取方法是盐析,继而用多种层析及HPLCFPLC乃至亲和层析、或离子交换、分子筛、凝胶电泳等手段从不同品系的蚯蚓中获得多种纤溶酶单纯组分,但操作麻烦,流程长,且酶活力损失很大,又不适合工业化生产。考虑到蚓激酶是多种有活性组分组成,所以,在提取时采用更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工艺,选择具有生物活性蛋白的分子量区间进行分离。


    取一定量的活蚯蚓,水洗数次,尽最大可能使其内脏中的污物排出,然后捞出用滤纸尽量吸其多余水分,称重,加2倍体积的缓冲液于匀浆器中匀浆5分钟,在4摄氏度冰箱中静置4小时后,高速离心,弃去沉淀,取上上清液加固体硫酸铵达到一定饱和度,以4000r/min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然后加入固体硫酸铵,以获得更高的饱和度。静置过夜,高速离心,收集沉淀,然后用缓冲溶液溶解沉淀物,用透析袋透析去盐或用超滤方法浓缩后,用冷冻干燥剂冻干。这是一种淡褐色粉末状物质,它是蚯蚓激酶的粗产物。

    2、蚓激酶化合物酶活测试方法

    1)铺板

    取琼脂糖溶液16.2ml,纤维蛋白原液16.2ml,凝血酶液1.3ml混匀,倒入直径9cm的有机玻璃盘上,室温放置半小时,即成。

    2)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取尿激酶标准品,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每1ml中含100u80u60u40u20u五个浓度。

    3)样品溶液的配制

    取样品适量,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标准曲线范围内的浓度。

    4)测定方法

    用微量注射器,分别吸取尿激酶标准品溶液及样品溶液10ml,滴在同一平板上,加盖,并在37摄氏度温育18小时,取出后用卡尺测量溶圈垂直两直径,以两直径乘积为纵坐标,尿激酶标准品为横坐标,在双对数纸上绘制标准曲线,供试品溶圈垂直两直径乘积,在尿激酶标准曲线图上查得活力单位,计算样品效价单位数。

    目前我国很多科研机构正在研发蚯激酶,如果可以提高其生产率,并保持活性,这对于治疗血栓类疾病以及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蚓激酶活性的发现,含地龙中药的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都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 浅析左氧氟沙星药物的杂质分析

    medicilon 发布于 2018-10-15 15:24:59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特点。采用LC-MS/MS技术进行左氧氟沙星制剂的杂质分析,能够灵敏和全面地检测药物制剂中的杂质,为客观评价制剂质量及质量控制提供了高效的分析手段,所检出杂质种类及含量水平能客观地反映左氧氟沙星制剂的质量。目前国内上市的左氧氟沙星制剂主要有片剂、小针、葡萄糖注射液和滴眼剂等。另外,国内已批准上市的左氧氟沙星还有其盐酸盐、乳酸盐和甲磺酸盐,三种加酸根的左氧氟沙星均有片剂、胶囊剂、注射制剂等多种剂型上市。

    20112013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喹诺酮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居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前三位,左氧氟沙星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居该类药物的首位。药物不良反应除药物自身理化性质外,与药物中的杂质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对左氧氟沙星药物进行杂质分析很有必要。

    对药物进行杂质分析,发现杂质的来源主要分为2个途径,一是工艺杂质,即生产中可能带入的起始原料、试剂、中间体、副产物和异构体等;二是降解产物,即药品在贮藏、运输、使用过程中由于自身性质不稳定而产生的各种杂质。美迪西提供药物杂质分析服务,可以利用HPLC等各种技术分离监管起始原料、中间体、API和药物产品中的杂质。

    1、基于LC-HRMS技术的左氧氟沙星药物杂质分析

    基于LC-HRMS技术的药物杂质谱分析方法,用于左氧氟沙星药物杂质的快速筛查和分析鉴定。方法是通过LC-HRMS/MS方法对左氧氟沙星原料药和破坏样品进行分析获得原始数据,采用多重质量亏损过滤和背景扣除自动获取杂质信息,并结合质谱裂解规律对杂质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发现该方法经一次进样分析可快速获取定性和相对定量的数据,共筛查出19个药物杂质,其中对14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因此该方法能够快速筛查和鉴定药物杂质,适用于药物杂质谱研究。

    2、左氧氟沙星工艺杂质分析

    左氧氟沙星与氧氟沙星的生产工艺均已比较成熟,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多。其中氧氟沙星的合成路线主要以2, 3, 4-三氟硝基苯为起始原料,经碱水解,与一氯丙酮缩合得醚酮,再经还原反应,与乙氧亚甲基丙二酸二乙酯(EMME)缩合;再以多聚磷酸乙酯(PPE)或多聚磷酸为环合剂进行环合,以盐酸、冰乙酸进行水解,得羧酸物,羧酸物与N-甲基哌嗪缩合、精制,得氧氟沙星。而氧氟沙星的工艺杂质主要为最后一步反应的中间体以及副反应产物。

    左氧氟沙星的合成工艺有所不同,国内多以2, 3, 4, 5-四氟苯甲酸(化合物1)2, 3, 4, 5-四氟苯甲酸乙酸乙酯(化合物2)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并通过手性合成的手段,最终得到终产品,左氧氟沙星和氧氟沙星的合成路线图中最后3步反应完全一致,不同的是,氧氟沙星所有中间体以及终产物均为左旋与右旋的混旋体,而左氧氟沙星由于采用了手性合成的手段,后3步反应的中间体以及终产物均为左旋异构体。

    目前国内外较多文献报道了氧氟沙星的已知杂质,而关于左氧氟沙星已知杂质的研究报道较少,但通过氧氟沙星的已知杂质以及合成路线可以推断,左氧氟沙星很可能含有同氧氟沙星结构式相同而立体构型不同的工艺杂质,其立体构型均应为左旋异构体,这对左氧氟沙星的杂质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3、左氧氟沙星降解产物研究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左氧氟沙星酸、碱、氧化、光照、高温破坏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左氧氟沙星在碱(0.5mol/L NaOH)、高温、光照等条件下比较稳定,基本没有检测到产生降解产物,而在酸(0.5mol/L HCL)中,70℃放置7d后,出现了微量的降解产物;在0.01%H2O2中放置12h后,产生一个明显的降解产物。经HPLC分离,精制得到该降解产物纯品,对其进行结构分析,最终确证其结构。我国还有研究者采用TLC法,对紫外光、太阳光、自然光3种光线条件下放置的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进行检测,结果发现3种光线条件下均产生降解产物,且含量均有所下降,降解产物的具体结构尚不明确。

    对药物制剂中的杂质进行定量分析和筛查,为评价该药物的质量、进行该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我的存档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0
  • 建立时间: 2018-10-25
  • 更新时间: 2018-10-25

RSS订阅

Open Tool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