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行业 移动快检食品环境先进材料化工生命科学制药临床 导购 电商 仪器谱 直播 前沿Lab 博客 会议 人才 搜索
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400-6699-117转1000

  
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通过“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建设,基于 “ 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工程支持、国际合作、系统集成 ” 的发展战略,和“以塑性成形工艺和模具等装备为基础、切入点,面向国民经济的若干制造业领域,进一步加强科研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体系的建设,以及国际化合作的战略,形成具有国际前沿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涵盖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学科交叉、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发展目标,在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产学研、国际交流与合作、人才培养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基地建设

(a) 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地建设: 2003 年模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地建设通过了国家发改委的验收,认为 “ 中心 ” 是成绩斐然的十个工程中心之一, “ 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开发和综合能力及队伍,受到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评价 ” ,如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Kurt Lange 教授称赞 “ 中心 ” 是 “ 塑性加工的王国 ” ;苏黎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ETH Zurich) 的 J. Reissner 教授认为 “ ‘ 中心 ' 是世界上最好的研究所之一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精密成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T. Altan 教授认为 “ 从交大的 ‘ 中心 ' 情况看,中国的工程研究中心的运作要比美国的成功 ” ;福特汽车公司认为 “ 中心 ” 的福特-上海交通大学 C3P 联合研究室是福特公司与学术界合作的光辉典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 “ 冷锻技术教席 ” 将成为中国UNISPAR(联合国产学研结合计划)计划的典范。

(b) 国家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基地建设:由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建立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以塑性成形和模具技术为切入点,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工程技术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c) 1999 年,响应上海市政府 “ 聚焦张江 ” 战略,启动位于张江高科技园区的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张江基地建设,并于 2000 年开始运行。2008年6月创立国家模具CAD工程研究中心丹徒中心、国家数字化制造技术中心丹徒中心。目前, “ 中心 ” 已形成了上海徐汇、张江和江苏镇江三个联动的产学研基地。

(d) 形成了若干各具特色的研究基地,如 2002 年积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成立的 “ 上海交通大学-鞍山市数字化制造联合技术中心 ” 已成为鞍山市开展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强大技术支撑和依托; 2003 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 中心 ” 设立的 “ 冷锻技术教席 ” 是迄今上海高校唯一的UNISPAR计划项目。

(2) 学科建设

(a) 重视对材料加工工程学科建设:2001 年,由我系牵头的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和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4 年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材料学科排名第一。

(b) 注重学科交叉:将材料微观组织研究与宏观塑性变形研究相结合,由阮雪榆院士负责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结构钢控制锻造的计算机模拟 ” 被评为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学科优秀项目;将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结合,稳步开展了集成技术研究,并在若干项目上成功进行了应用试点;在医工交叉领域,与若干有影响力的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开展了虚拟手术、医学模型RP/RT等若干数字化医学研究工作,获得相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研基金的资助。

(3) 科学研究

“ 十五 ” 期间科研总经费达 11871 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959篇(其中SCI 、EI 、ISTP 收录145 篇),出版学术著作 4 部(其中2部为全国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国家重点图书),完成了 “ 冷挤压件形状和结构要素 (JB/T 6541-2004) ” 等行业标准 2 项,形成了4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 4项目申请发明专利。

贯彻 “ 以塑性成形和模具技术为切入点,拓展至数字化技术 ” 的战略思想:

- 在塑性成形和模具技术的若干领域,如精密冷温锻造、精冲、板料冲压成形、注塑成形工艺等保持或形成了研究特色;

- 在先进制造技术的若干领域,如工程设计KBE技术、设计过程多学科数值模拟与优化技术、集成反向工程系统、制造企业信息化、虚拟现实与数字化医学等领域形成了新的特色研究方向。

(4) 产学研

(a) 与鞍山市、上海汽车工业 ( 集团 ) 总公司、株洲电力机车厂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美国福特、UGS 、SPS 、日本 Sodick 、松下、瑞士 Feintool 、Hatebur 等公司成立了20多个联合研究室。

(b) “ 中心 ” 建立高水平的产业化基地,装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化制造设备,具备了先进的制造技术和高素质的人才优势,已通过 ISO 9001:2008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已在汽车热压成形模具和精密、复杂检验工装的设计、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也受到了国外相关企业的充分肯定。

(c) “ 中心 ” 承担了国家和上海市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改革试点项目,获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产学合作教育优秀成果奖和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5) 国际交流与合作

“ 中心 ” 充分认识到提高国际合作的效率、水平和层次,是实现学科跨越式发展是一个重要途径和动力。

(a) 国际科技合作: “ 中心 ” 已与国际知名公司共建联合研究室和联合技术应用中心20多家(如与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共建的 “ 福特-交大C3P联合研究室 ” 、与瑞士FEINTOOL公司共建的 “ 精冲技术联合研究室 ” 、与日本高田株式会社共建的 “ 汽车安全装置联合研究室 ” 等),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和埃朗根-纽伦堡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承担了 “ 中国-匈牙利政府科技合作基金 ” 项目。

(b) 国际学术会议:承办了 “ 国际冷锻组织 (ICFG) 第四届金属成形数值模拟专题研讨会 ” 、 “ 国际环境与制造委员会 (ICEM) 第十届材料及产品制造业中环境与制造专题研讨会 ” 等 2 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

(c) 国际交流: “ 十五 ” 期间, “ 中心 ” 共接待了各类外宾近千人次,接待国外知名教授、学者和知名跨国公司高层领导30多次。同期, “ 中心 ” 派遣了115批、 226人次赴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进行合作研究。

(d) 国际学术机构任职:

阮雪榆院士担任国际环境保护与制造委员会(ICEM)常务委员、国际冷锻组织 (ICFG) 会员,是德国“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 ”杂志和韩国“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杂志编委。

李从心教授担任国际电工电气电子联合会 (IEEE) 会员。

(6) 人才培养

“十五”期间 共招收博士研究生79名,硕士研究生117名。选派了7位研究生赴德国、瑞士、日本等进行联合培养或短期合作研究。
 

进入实验室博客

    相关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