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化学技术> 化学生物学实验技术>氨基酸纸层析法原理和操作步骤

氨基酸纸层析法原理和操作步骤

关键词: 氨基酸 层析 原理来源: 互联网

相关知识 1. 层析法(色谱法):是一种物理的分离方法。它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别,使各组分以不同程度分布在两个相中,其中一个相为固定的(称为固定相),另一个相则流此固定相(称为流动相)并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从而达分离。 2.几种常用的层析法 ①吸附层析 ②离子交换层析  ③薄层层析  ④凝胶层析(凝胶过滤) ⑤亲和层析 ⑥分配层析(适于在水,有机溶剂中都可溶的混合物) 当把一种物质在两种不混溶的溶剂中振荡时,它将在这两相中不均匀的分配。达到平衡时,这种物质在两种溶剂中的浓度之比是一个常数,即分配系数。 如果某一混全物的各组分在这两相中的分配系数有足够的差异,它们就可以被分离。  3.氨基酸的极性大小及各氨基酸结构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氨基酸的分离,学习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2.掌握氨基酸纸上层析法的操作技术(点样、平衡、展层、显色、鉴定) 二、实验原理 纸层析法是分配层析的一种,以滤纸作为惰性支持物。层析溶剂(扩展剂)由有机溶剂和水组成。 在纸上水被吸附在纤维素的纤维之间形成固定相。由于纤维素上的羟基具有亲水性,和水以氢键相连,使这部分水不易扩散,所以能与跟水混合的溶剂仍然形成类似不相混合的两相。当有机相沿纸流动经过层析点时,层析点上溶质就在水相和有机相之间进行分配,有一部分溶质离开原点随有机相移动而进入无溶质的区域,这时又重新进行分配,一部分溶质从有机相进入水相。当有机相不断流动时,溶质就沿着有机相流动的方向移动,不断进行分配。溶质中各组分的分配系数不同,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物质被分离后在纸层析图谱上的位置是用Rf值(比移)来表示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种物质的R f 值是常数。R f 值的大小与物质的结构、性质、溶剂系统、 P H层析滤纸的质量和层析温度等因素有关。氨基酸、糖、核甘酸、甾体激素、维生素、抗生素等很多物质都能用纸上层析法分离。上层层析、下层层析、单向层析、双向层析。 三、 仪器 、材料和试剂 仪器 :每组学生准备尺子、小剪子或小刀 1.层析缸、培养皿、量筒、小烧杯、长颈漏斗、毛细管、吹风机、电热鼓风干燥箱、层析滤纸、手套 、透明胶带。 实验材料和 试剂 1.标准氨基酸溶液 分别配制0.5%的Lys、Ala、Ile、Met溶液 2.待分离测定的混合氨基酸溶液 3.显色剂 0.1%水合茚三酮丙酮溶液。 4.扩展剂(展层剂):本实验使用酸溶剂系统  酸溶剂系统:正丁醇:80%甲酸:水=15:3:2(体积比),平衡溶剂与扩展剂相同。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