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免疫学技术> 其它免疫学技术>抗血吸虫感染免疫

抗血吸虫感染免疫

关键词: 血吸虫 感染 免疫来源: 互联网

抗血吸虫感染免疫     可致人疾病的三种血吸虫分别为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其感染导致血吸虫病,造成急、慢性肠炎,肝硬化,腹泻,消瘦,贫血与营养障碍。全球超过74个国家的200万人感染血吸虫,仅次于疟疾。血吸虫病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感染性疾病,长期来流行于长江下游和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1949年全国血吸虫病患者达1 200万人,疫区遍布长江以南所有省份,现有感染人口估计超过100万。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虫卵从粪便排出进入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水中的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子胞蚴再经一次繁殖,产生大量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中自由游动。人接触含尾蚴的水后,尾蚴钻进人体皮肤转变成童虫,经过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为成虫。雌、雄成虫合抱,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300―3 500个,再行感染。在血吸虫生活史中有两个重要宿主,人是被成虫寄生的终宿主;钉螺是被幼虫寄生的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惟一中间宿主。感染血吸虫潜伏期3周~2个月后出现症状,典型症状为畏寒、发热、多汗和肝肿大,常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腹胀及腹泻等。重症患者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肝功能损害和腹水而死亡。血吸虫寄生于人的门脉、肠系膜静脉,虫卵沉积于肝脏和肠壁、膀胱壁内诱导慢性肉芽肿形成,或脑组织、脊髓、周围神经导致脑组织炎性病变坏死、脊髓损伤、恶性神经鞘细胞瘤。血吸虫寄生时间可长达40年。     血吸虫感染诱导了Th2优势型适应性免疫,血清学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抗血吸虫抗体,提示抗血吸虫体液免疫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从尾蚴进入皮肤即感染的第一阶段开始,尾蚴抗原或其分泌排泄物抗原中的PAMP激活Mop(通过与M甲表面TLR4以及IX-SIGN和MR结合)和Treg分泌IL-10,启动固有免疫应答;并通过IL-10抑制Thl的诱导,促进Th2细胞免疫的诱导,促进抗体的分泌。总体而言,血吸虫尾蚴感染7―8周后Th2应答即达到高峰,分泌Th2型细胞因子,感染12~16周之后,该Th2应答有所下调,体现为Th2细胞因子的减少以及肝脏等组织沉积虫卵诱导形成的肉芽肿尺寸的缩小,然而组织损伤加重,纤维化增加。这一特征性的免疫应答主要由IL-10介导调节。此外血吸虫虫卵的主要分泌抗原IPSE/alpha-1的N―糖基末端表达LewisX基序,激活嗜碱粒细胞分泌IL-4,同样进一步激活Th2免疫应答。而LewisX又是血吸虫虫卵抗原、尾蚴抗原的主要糖抗原表位基序,是血清抗体的主要靶点。因此,血吸虫通过多种机制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Th2偏移,并通过刺激分泌IL-10抑制Thl应答和IL-12、IFN-7的分泌,使不能清除成虫、虫卵及尾蚴,导致血吸虫慢性感染的发生。研究显示仅激活Thl应答或仅Th2应答都不能提供免疫保护,必须同时激活血吸虫特异性Thl/Th2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才能够真正保护机体清除血吸虫。这也是血吸虫感染防治策略的关键。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