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植物学技术> 植物生理>种子生产

种子生产

关键词: 种子 生产来源: 互联网

(1)种子催芽  马铃薯种子小,发芽缓慢,不整齐,必需进行播前催芽。对上年秋收的实生种子,最好在浸泡时用赤霉素150um/L液处理12h,有利于出芽整齐。对直播田种子必需经打破休眠处理才能种。 (2)播种 杂交种子量小,可按组合条播。必须按预计的分包播种面积均匀播种。播种后覆盖过筛细床土,厚1cm,之后及时封床,加盖毡盖物保温。  (3)移植幼苗  播种后约1个月左右,实生苗长出4片真叶时,为了防止拥挤徒长和培育壮苗,应及时对实生苗进行移植。 所移栽时,一些幼苗已形成一对匍匐枝伸入土中,有的其尖端已开始膨大,早熟类型的幼苗结小薯有的如豆粒大。因此,可根据幼苗是否结有小薯来选择早熟类型的实生苗。这些实生薯作种薯能保留早熟特性。     (4)定植   晚霜结束后,应将实生苗及时定植于隔离较好的田间。定植地应肥沃施有机肥后翻耙起垄。最好具有灌溉条件,当年实生薯667m2产量可达1500kg,云南丽江大安乡(海拔3200m,无霜期150d)1975年,实生苗当年创造667m2产量2500kg的高产记录。 实生种薯应霜前收获。采收时,要单株人工挖掘。选实生苗植株地上部分无晚疫病、无病毒病、颜色深、茎秆直立、有天然浆果的;地下部分结薯较集中,匍匐枝短、块茎较大(50g以上)、个数适当(5—7个)、块茎形状合格的作为人选单株,块茎大小都要,放在一起,作为实生种薯,入窖贮藏,供第二年作生产种薯的播种材料。实生种薯适合于西南地区,可解决由于交通不便多年不换种,种薯退化严重等问题。每公顷马铃薯大田实生种子用量为100kg。我国内蒙古特别适于天然采种和杂交制种,将种子邮寄给西南山区即可解决了马铃薯生产中的重大问题。这些地区生产马铃薯主要是自己食用和作饲料用,对于纯度、商品化质量要求不高。 三、种薯种苗生产技术 甘薯是重要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强、具有多种用途的无性繁殖作物。我国甘薯栽培面积常年在500hm2左右,历史止最高曾达近1000万hm2,是世界第—生产大国。产量平均水平较低,高低不平衡,有生产潜力。   (一)甘薯的生殖系统和生物学特性  甘薯属于旋花科甘薯属,无性繁殖器官为膨大的块根,富含大量的糖和淀粉。甘薯雌雄同花,自交不亲和,属于异花授粉作物,虫媒花,一般天然异交率在90%以上。多数品种自交很难结实。甘薯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大多数品种在长日照自然条件下不能自然开花。所以长期以来生产上都用块根来做繁殖材料。甘薯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也发生混杂退化现象,退化速度不如马铃薯快。 (二)甘薯品种混杂退化及防杂保纯措施  甘薯品种混杂退化是指由于品种机械混杂、变异和病毒感染等而引起的产量降低、品质变劣、适应性减弱等现象。在形态特征上表现为藤蔓变细、节间拖长,叶片失绿条斑,薯块变形、变长、纤维增多、水分增多、干物质/(切干率)降低,食味不佳,茎叶、薯块容易感染病害等。 1.混杂退化的原因 (1)甘薯容易发生芽变而产生无性变异  甘薯虽然是异交作物,但天然结实率低,变异不可能通过种子传下来。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只有芽变极容易被保留下来。据报道甘薯芽变频率可打30%,大部分芽变对其自身有利,而不符合人类生产的要求,劣变体被保存下来,夹杂在良种内繁殖滋生,必然引起品种退化。 (2)品种混杂  品种较多时,在收获、运输、贮藏、育苗和移栽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机械混杂,混杂后生育期、蔓型等不同,相互竞争和干扰,群体不能整齐一致,造成产量明显降低。    (3)病毒引起的退化  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意甘薯感染病毒后对退化影响的程度。已知可侵染病毒10余种。影响我国最大的主要是羽状斑驳病毒(SPFMV)和甘薯潜隐花叶病毒(SPAI-V),病毒可侵染植株和薯块,随无性繁殖而蔓延,容易被桃蚜、棉蚜以非持久方式传毒。随着田间发病率的提高减产幅度逐渐增大,感病植株结薯少甚至不结薯,使产量降低,造成品种严重退化。     2.防杂保纯措施  (1)建立规范的繁育体系  建立由上而下的,趋向产业化的良种繁育体系才能保证种薯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薯苗生产和经营同种子一样,实行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保障质优无病的种苗用于生产。 (2)抓好原种生产  原种生产在良种繁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原种生产有两种方式: 第一,采用以“保纯繁殖’’为主的技术路线在繁育体系中,由上而下分级繁殖。由育种单位提供原原种加代繁殖一级原种,由一级原种加代繁殖二级原种。在繁殖过程中,严格去除杂薯、杂苗及劣薯劣苗,保持原品种的典型性和纯度。 第二,采用“提纯复壮”循环选择法生产原种路线,通过株行圃和株系圃而进行了一、二代的遗传鉴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意义。一般采用二年二圃,其基本程序是:  ①选留单株。优良单株主要在原种圃中选择,也可从留种田选择。地上部分入选株应作标记。收获时看地下结薯的特征特性进行复选。地上地下表现均附合原品种特点的才能入选,当选单株留150g以上薯块作种,编号分株贮藏。 ②株行鉴定。第二年种薯育苗前进行复选,剔除带病或贮藏不良的单株,不同种薯的薯块隔开育苗。甘薯病症在苗期很容易识别,发现退化株应立即将该单株的薯苗与薯块全部拔除。选茎蔓粗壮的健苗,在距床面3.5—7.0cm处剪下,按原编号栽人采苗圃,待蔓长达30cm时,距中剪苗。在起垄的株行圃单行插栽,每株行栽30个带顶尖的枝条。在封垄前和收获期进行评比鉴定。对初步人选株行要拔除病株、杂株、可疑株。收获前在入选行挖取有代表性的薯块,测定晒干率。收获时挖出薯块后单行放置,对结薯性、薯型、产量复选,入选行可混合,单独贮藏,供下年混系繁殖。 ③混系繁殖。将上年混行种薯育苗,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设立采苗圃繁苗、栽人大田后,在苗期、封垄前要去杂去劣,拔除病株,适时收获,安全贮藏。对所获得原种一代种薯用于繁殖一级良种用。 (三)甘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  甘薯也是应用分生组织培养容易成苗的作物,茎尖脱毒诱导成苗,不但可以脱去病毒,还更易除去类菌质体、真菌、细菌和线虫等病原体。甘薯病毒没有马铃薯病毒那么严重,这可能与二者的播种材料并不一致。马铃薯直播种薯,甘薯使用种薯的采苗移栽。育苗和采苗过程已经自然地选优去劣,淘汰了病薯病株。甘薯茎尖组织培养的脱毒苗,出现变异的可能性很大,应该选择确实好的典型苗繁殖应用。 甘薯繁殖能力强,在适宜条件下,根、茎、叶、薯块等都能生根发芽,形成独立的植株。利用这一特点,采用相应的农业技术,可以早采苗、多产苗、产壮苗,提高繁殖系数。 1.加温多级育苗法  是利用各种加热方式在冬季和早春提前育苗的方法。一般利用火炕式甘薯育苗阳畦、酿热温床、电热温床、简易温室等,进行种薯高温催芽,促进早出苗、多出苗,在床温30℃时,7d即可出芽,而在20℃时需15~20d才能出芽。薯苗长出后,分批剪插到另外设置的较大面积的温床或加温塑料大棚中去,加强水肥管理,产苗后再剪栽到更大的塑料薄膜大棚内,此时天气已渐暖,可利用太阳能促进幼苗快长,并继续以苗繁苗。待露地气温适宜时,再不断剪苗栽入采苗圃。经多次栽插,最后定植到无病留种田上,收获种薯。此方法一环扣一环,繁殖系数可达1000倍以上。    2.采苗圃育苗法  在露地设置采苗圃的作用是以苗繁苗,除可加大繁殖系数外,还可培育壮苗,有效地防治黑斑病等病害,增加了选优汰劣的机会。采苗圃要加强水肥管理,勤松土,消灭病、草害,使茎蔓生长迅速,分枝多而茁壮,一次次剪苗再扩大繁殖。建没好采苗圃是甘薯良种繁育的关键措施之一。 3.蔓尖越冬育苗法  在南方,利用甘薯蔓尖再生能力强的特点,采用保温、加温措施,使之在较温暖地方如温床中安全越冬。越冬后及时浇水、追肥、催苗、移栽,作为剪苗材料,以苗繁殖,不断剪苗。 4.利用组织培养结合茎尖脱毒繁育法  由于组织培养容易成苗,国际上普遍应用此法。其中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既能提高繁殖系数,又能脱去病毒,恢复原品种的产量,解决退化问题。

紫云英种子生产技术 编辑本段 回目录

一、紫云英形态特征及生长发育特性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系多分布于15厘米以内的表土层。茎直立或匍匐、无毛。单数羽状复叶,具小叶3~17,宽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20毫米,宽5~15毫米,先端凹或圆形,基部宽楔形,两面疏生长毛。总状花序近伞形,有花5~13朵,总花梗长达20厘米,花萼钟状;花冠蝶形,紫红色或白色。荚果条状长圆形,微弯,在顶端有缘,成熟时黑色,内含种子5~10粒;种子肾形,黄绿色,有光泽。 紫云英喜温暖湿润气候,发芽要求温度为20℃~30℃,幼苗在-5~-7℃时受冻害,越冬温度能低于-15℃,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20℃,气温过高生长不良。不耐旱,不耐涝,适宜在沙质壤土生长,pH为5.5~7.5,不耐盐碱。较耐荫蔽,可以与高秆作物混种或间种,冬前播种,第二年3~4月开花,5月种子成熟。依生育期的长短和开花的迟早可分为早、中、晚熟品种三个类型。早熟种,叶小,产量低,种子产量高;晚熟种,叶片大,鲜草产量高,种子产量低。 紫云英播种后6天左右出苗,出苗后1个月左右形成6~7片真叶,开始分枝,开春前以分枝为主,植株矮小,只见叶丛。开春以后停止分枝,茎枝开始生长。 二、种子生产 1.基地 种子生产基地建立在面积大,能连片种植,水肥条件好,无病或轻病区,栽培管理技术水平高,技术力量强,劳畜力充足,交通方便,热爱种子工作的乡村。 2.栽培管理     (1)田块选择  基地种子田要采用紫云英不连作留种的田块,其轮作方式是紫云英一水稻一小麦(或油菜)一水稻。选中等肥力,能排能灌的田块。 (2)基地用种必须由被指定的种子公司统一供种 (3)播种 ①种子处理 晒种:播种前晒1—2天。 浸种拌种:用千分之一的钼酸铵浸种14小时捞出后每亩用5-10kg磷肥或草木灰拌种。 ②播种时期:8月中旬~9月上旬。 ③播种量:1.5~2kg/亩。 ④播种方式:播前将稻田保留6.6cm深的水层,将稻株分成2.7m宽—厢,将种子分厢均匀撒播在田间。 (4)冬前田间管理  播后3~4大排水;割稻后及时挖沟排水,做到边沟、厢沟、腰沟、沟沟相通;六叶期每亩增施25kg磷肥或草木灰;出苗后若遇干旱要及时灌水润田;及时做到田间菌核病发生的观察及防治,11—12月可用25%多菌灵进行预防。 (5)中后期田间管理  清沟排水,做到田间无积水;防治蚜虫;菌核病的防治,3—4月的发病中心用25%多菌灵或石灰硫磺合剂进行防治,发病过重田块改作压青田;田间去杂,从始花期开始多次排杂,将变异株,异作物拔除。 (6)收获  收获时间,有70%~80%的种荚成熟时收割。早晨收割,高留茬收割。收割时轻割、轻放、轻运。收获要抢晴天,当天收,当天翻晒,并将种荚打下。收打后的种子要及时晒干扬净。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