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植物学技术> 植物生理>向光性

向光性

关键词: 向光性来源: 互联网

  植物朝光源方向弯曲的能力。 1880年英国的查·达尔文( C. Darwin)发现在暗中生长的一种禾本科植物——葎草的胚芽鞘,在单方向照光下,很快发生向光弯曲。他用实验证明芽鞘尖端是受光刺激的部位,而发生弯曲的部位则在其下部的伸长区,所以他假设这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些联系物。很多年后,这假设被证实了,并导致生长素发现。目前一般认为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在单方向光照射下,向光面的生长素向背光面作横向运输,致使器官两侧生长素不均等分布,背光面的生长素多,因此背光一侧的生长较向光一侧快,从而引起向光弯曲。这一看法主要是用一些单子叶植物(如燕麦、小麦等)的黄化胚芽鞘研究得出的,对双子叶植物的向光性研究较少。近年来有人发现在向日葵幼苗的向光弯曲反应中,茎二侧除了生长素浓度有差异外,黄质醛(一种抑制细胞伸长物质)的浓度也有差异,正好与生长素相反,向光一侧浓度高,而且这种差异比生长素更显著,故认为向日葵的向光性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黄质醛的作用可能更大。向光性有利于植物吸收更多的日光进行光合作用,它是一个有益的生物学特性。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