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法> 生物信息学技术> 数据库>遗传的物质基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遗传的物质基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

关键词: 遗传 物质基础 dna来源: 互联网

  教学目的   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3.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3.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录像片、教学软件。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启发与学生观察探索相结合。   教学模式   引导探索式。   程序是:设疑导入→ 探索(建立假设→ 讨论验证)→ 归纳总结→ 反馈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板 书

教学过程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在讲完得出结论时再板书)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病 毒感染烟草的实验

 

 

 

 

 

 

 

 

 

 

 

(一) DNA是遗传物质

 

 

 

 

(二) RNA是遗传物质

 

 

 

(三) DNA是遗传物质

 

(写题目)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四)实验的基本思路

    引言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一种生物通过生殖可以产生后代,产生的后代与亲代既有相似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征,说明生物体同时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那么遗传和变异是怎样发生的?生物体内什么物质起着决定性作用?遗传和变异有什么共同的规律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引言2:生物之所以具有亲代的特征是由于在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也就是遗传物质。   问:在生物体内存在着许多种化合物,而对遗传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什么呢?   (答:是DNA。)   科学发展到今天,DNA是遗传物质已经是众所周知,不容质疑的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   今天我们就和科学家一起来寻找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时我们还要理解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设想,并且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   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答:是蛋白质和核酸。)   问:既然都含有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合适呢?为什么?   (答: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因为这样的生物结构简单,含有的物质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容易得出结论)   问:你能试着说出几种生物吗?   (答:能。像病毒,细菌都可以。)   很好!这位同学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思路是一致的。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一种细菌——肺炎双球菌进行了实验。(展示投影片)(边投影边讲述)   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另一种是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下面又做了一个实验,将己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却死亡了,而且在尸体上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问:思考一下,这几组实验,尤其是第四组实验表明什么问题?   (答: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已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 后,可以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很好。这就是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个实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R型细菌 转化成为S型细菌的呢?   刚才同学还提到可以选择病毒进行实验。   科学家赫尔希和沙斯在19S2年用T2 噬菌体进行了侵染细 菌的实验。(放映软件,讲解)   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样的子代噬菌体。   这个实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到底是蛋白质还是DNA?   另外,19S7年,格勒和歇莱姆用另一种病毒进行了实验。   (放映软件,讲解)   这是烟草花叶病病毒。它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RNA,并不含有DNA,但烟草感染了它以后,叶子上会出现病斑。烟草花叶病病毒中没有DNA,只有蛋白质和RNA,谁起了关键作用呢?   围绕着这三个实验留下的问题,大家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证明到底什么物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屏幕上显示三种生物的结构图)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参与讨论,启发指导)   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了。我们设计实验时要有规范的方法步骤。   (屏幕上出现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实验材料:   假  设:   实验方法:   预期效果:   实验现象的观察:   分析结论:   每一小组只选择一种实验材料进行设计。   (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参与讨论,掌握讨论情况。)   讨论就到这里。下面请小组代表发表你们的见解。   (第一小组学生发言。选用肺炎双球菌;假设DNA是遗传 物质;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类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预期效果是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   这一小组的设计,正如美国科学家艾弗里1944年的设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实验结果。   (放映软件,学生观察)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实验现象?   (答:用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细 菌。)   问:你们的假设是否成立?   (答:成立。)   问:分析实验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答:DNA是遗传物质。)   下面再请一个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设计。   (答:我们选用烟草花叶病病毒;假设RNA是遗传物质;   将R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感染烟草;预期效果是RNA可引起烟草叶出现病斑,而蛋白质不能。)   设计得很好!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实验现象。   (放映软件)   问: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答:RNA可以引起病斑而蛋白质不能。)   问:通过这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假设是否成立?   (答:RNA是遗传物质,假设成立。)   再看一看哪个小组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请给我们说一下你们的设计。   (答:实验材料是T2 噬菌体;假设DNA是遗传物质;方法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预期效果是DNA 可以便噬菌体繁殖出大量的后代,而蛋白质不能。)   他们的方法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去研究。其他的小组有 没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可以给DNA和蛋白质做上记号去研 究。   (答:用同位素标记法。)   很好。那么要思考让什么带标记呢?   问:你是否知道DNA与蛋白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特别明 显的不同?   (答: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 有S而DNA中没有S)   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35 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 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如果试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预期效果是怎样的?   (答:用带35 S的儿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2 P的T2 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   很好。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实验现象。   (放映录像片和软件)   实验的现象正如我们预期的效果。   问:你可以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答:DNA是遗传物质。)   问:综合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答:含有DNA的生物体DNA是遗传物质。不含DNA,只 含RNA的生物RNA是遗传物质。)   由于多数生物体内部含有DNA,所以归纳起来,生物体的 遗传物质是什么?   (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用实验的方法找出了DNA是遗 传物质的证据,同时还明确了进行科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像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   思考一下这三个验证性实验在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都是DNA与其它物质分开,分别去研究它们的作用,尤其是DNA的作用。)   这就是研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基本思路。大家打开书看一下第二页第三段。   前面我们是用简单生物进行研究的,那么在自然界中真核生物也有很多,尤其是存在着复杂的高等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是否也是DNA呢?   (投影:1.生物学家通过对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的研究,认识到      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由     和     组成的,证明遗传物质的基本思路是            。需要的关键技术是         。   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需要( )    A.细菌的DNA和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氨基酸    C.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D.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   同学们要认真思考之后,再讨论。   (答:略。)   (据第一题可以点拨)科学的进步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的。   今天我们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怎样的物质?在遗传过程中怎样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将留 给我们以后去研究。
推荐方法

Copyright ©2007 ANTPedi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701825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5018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103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