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痛恨的,是一些不负责任的权威,利用其声望所暗中进行的解释权交易。其实,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这种有选择的解释,对于社会是一种误导,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增加了信息的鉴别成本;其二,权威所拥有的声誉是一种公共资源,其构成包含了科技共同体成员长期恪守学术规范所积攒下的共有的学术信誉资本。如果个别人随意利用权威的地位,进行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解释,就相当于无形中侵占了共同体成员共有的学术声誉,一旦科技界长期形成的良好声誉被毁坏(类似于公地悲剧),大家的利益都将受损,由此带来的声誉损失都由共同体成员承担,而利益则被权威独占,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是典型的外部性问题。现在社会上对于专家、教授的讽刺性称谓,大多与此有关,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学术界的信任机制已经被破坏得很严重了。

  时下,有多少权威每天飞来飞去,走马灯似的参与利益集团的代言、各种项目的评审、验收以及政策制定等活动,很难想象,他们对于所评审的项目真正了解多少,他们又有多少时间真正用于了科研?由此而来的评审结果又有多少价值?大家都知道这种情况每天都在上演,但人们为何还要唯权威的马首是瞻呢?原因在于这些权威拥有科技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科技资源分配的决定权,而这其中不乏众多早已告别了科技前沿的所谓权威,面对这些无法明确界定责任的权力,哪个人敢得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