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权威,按照字面解释就是指有权力、有威望的少数人,因此,权威的结构里至少暗含了两种资本的结合:政治资本与学术资本,前者暗指了由权力带来的利益与责任的勾连,后者指涉了威望来源的基础,通过漫长的学术资本积累积攒了个人的威望与声誉,它以符号资本的形式存在。现在我们需要分析一下权威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的,以此可以寻找出未来重塑“承诺—信任”机制的道路。

  在传统社会中,权威通过当面承诺保证了人与人之间信任机制的正常运行;而在脱域的社会中,权威通过采用非当面承诺的形式来捍卫信任机制,此时包括专家在内所有的人相互之间可以是陌生人。对权威承诺的信任与我们的安全有关,随着生活复杂性的逐渐增加,权威通过其拥有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提供一种承诺,它事关每个人的本体性安全。换言之,权威通过出具承诺,为整个社会提供信任机制的供给,以满足公众对消除不确定性与焦虑的需求。在这个模式下,权威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权威结构里暗含权力指向,权力的最大特点就是再生产性,如果没有相应的机制抑制这种趋势,权力的运用就会泛滥,成为一种灾害。由于中国社会政治架构的先天缺陷,即权力与责任的严重不对等,导致一旦拥有权力,就容易出现由权力带来的利益快速膨胀,而相应的责任总是晦暗不明,形成权力主导下的收益快速递增现象。学术界权威的权力主要体现在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学科布局的划分、重要问题的认定,以及参与资源分配、评审、验收等过程中,如果没有明确的责任约束,这些环节上的权力都有可能出现失范现象,中国学术界的乱象大多与此有关。其次,学术权威,通过其所拥有的学术声望与专业知识,利用对科学解释权的垄断性交易,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这种解释权交易之所以能够发生,与学术资本积累的缓慢性以及制度不严密有直接关系,当下学界声誉的每况愈下,就是个别人利用其权威身份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对事件的解释根据自己的利益变化进行调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