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单相躁狂:一种独立的诊断实体?

2018.11.28

  临床中,单相抑郁相当常见,与双相抑郁的鉴别诊断也被视为一个经典而重要的课题。然而也有很多证据显示,尽管并不常见,但的确有一些患者在整个病程中仅表现为躁狂发作,或仅有轻性抑郁发作,有时被称为“单相躁狂”(unipolar mania)。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相比于双相障碍 I 型,单相躁狂患者病前共病情感旺盛性气质(hyperthymic temperament)的比例更高,自杀倾向更弱,共病焦虑障碍的可能性更低,精神病性症状更多,大麻滥用更常见;这些患者拥有抑郁症阳性家族史的可能性似乎也较低。上述现象均提示,单相躁狂有可能是一种独立的诊断实体。然而,来自大规模流行病学的研究证据仍较少,而目前躁狂发作仍与双相障碍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研究简介

  为了在人群层面上进一步探寻单相躁狂(定义为既往至少一次躁狂发作且无重性抑郁发作史)不同于双相障碍 I 型(此处定义为既有躁狂发作史,也有抑郁发作史)的证据,瑞士苏黎世大学J. Angst及其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合作者对9项重大社区流行病学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该研究11月26日在线发表于Bipolar Disorders。

  这9项研究来自5个国家,包括7项针对成人的研究及2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样本量均较大。例如,São Paulo大都市精神健康调查共纳入了5037人,美国全国共病再次调查(NCS-R)共纳入了5692人。研究者对来自这些研究的成人/青少年单相躁狂患者与成人/青少年双相障碍 I 型患者进行了比较,涉及维度包括性别、年龄、躁狂起病年龄、精神科共病、气质类型、精神障碍家族史等。

  这些研究中,分别有109名成人及195名青少年被诊断为纯单相躁狂(M)或曾有轻性抑郁发作的单相躁狂(Md),分别有323名成人及182名青少年被诊断为双相障碍 I 型(BP-I)。结果显示:

  成人研究(N=7)

  ▲ 性别分布:M/Md组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BP-I组,与绝大部分单项研究结果一致(除NCS-R之外,该研究提示M/Md组与BP-I组男女比例相当)。

  ▲ 年龄及躁狂起病年龄:M/Md组与BP-I组无显著差异。

  ▲ 精神科共病:M/Md组自杀未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进食障碍及药物使用障碍的比例均显著低于BP-I组。

  ▲ 气质类型:基于Zurich研究及PsyCoLaus研究,M/Md组与BP-I组在情感旺盛型气质方面无显著差异;基于Zurich研究及São Paulo研究,M/Md组与BP-I组在焦虑气质方面无显著差异。

  ▲ 家族史:M/Md组与BP-I组无显著差异。

  青少年研究(N=2)

  ▲ 性别分布:M/Md组的男性比例显著高于BP-I组。

  ▲ 年龄及躁狂起病年龄:M/Md组与BP-I组无显著差异。

  ▲ 精神科共病:M/Md组自杀未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的比例显著低于BP-I组。

  ▲ 家族史:M/Md组与BP-I组无显著差异。

  结论

  研究者认为,单相躁狂与双相障碍 I 型患者在性别分布及精神科共病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单相躁狂患者尽管人数不多,但或许应被视为独立的诊断实体。

  临床实践中,单相躁狂患者的自杀企图、焦虑障碍及药物使用障碍相对少见,其治疗及预防复发的难度相应较低,转归可能优于双相障碍 I 型。然而,这些患者的急性期及维持期优化治疗或许不能由双相障碍简单外推而来,仍需进一步探索。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