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高校再现“造黄谣”事件 专家为受害者维权支招

2023.3.22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742.shtm

继3月17日晚网络平台出现苏州大学一学生恶意P图侮辱女性的事件后,高校再现女生被“造黄谣”事件。

近日,有网友在平台上曝光南华大学一男生将女生正脸照P在了色情图片上出售,还使用该女生正脸照P图在网站上参加色情比赛。3月21日上午,南华大学回应称:“关于网传何某某有关违法违规问题的反映,学校目前正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学校将根据公安机关调查情况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处理结果出来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报。谢谢大家对学校的关心和关注。”

6419809ee4b00d9f0ea0b091.png

  ?

南华大学官方微博截图。

当日下午,南华大学发布消息称,“经调查核实,我校学生何某某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现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

苏州大学前述事件校方也于3月19日发布消息称,“经调查核实,我校学生赵某某违法行为属实,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依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该生开除学籍处分,后续将按程序办理。我校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将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切实维护学校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感谢广大网友对我校的关心关注! ”

641980abe4b00d9f0ea0b093.png

  ?

苏州大学官方微博截图。

造谣者以网络为“掩护”具一定隐匿性

高校为何短期内多次出现男生造女同学黄谣事件?对此,湖南楚仁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波杰表示,目前而言,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通过网络实施造谣较为便捷、成本低廉,而且实施者因有网络的“掩护”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受害者寻找真相难度较大,且维权成本较高。

“法谚有言:自由就是做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事情的权利。互联网的自由并非没有边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与行为负责。”湖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蒋海松表示,面对网络造谣的特异性,需以案释法,以严惩震慑不法行为,并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维权途径。“这也从思想道德层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价值观扭曲,社会意识不足;从法治思维层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薄弱,致使其已在违法边缘试探,已然违法而不自知、不自觉。”

蒋海松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观,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互联网良好生态环境需广大网友共享共治,既不做造谣者,在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又要反对造谣事,坚决反对一切捏造事实、造谣侮辱他人的行为,不冷眼旁观也不围观起哄。

那么,这种行为会触犯哪些法律?蒋海松从民事层面、行政层面、刑事层面做出了解释。

从民事层面来说,“造黄谣”首先是对名誉权的侵犯,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果行为人在侵权过程中使用、盗用受害人照片,则可能侵犯受害人的肖像权,如果在造谣过程中公开受害者个人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学校)、联系方式等,则其侵犯了受害者的隐私权。

从行政层面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因此,行政机关可对造谣、传播谣言者处以罚款和拘留的行政处罚。

从刑事层面来说,《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了侮辱罪、诽谤罪。通过网络“造黄谣”诋毁他人名誉的做法,可能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如果受害人决定自诉,行为人则可能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依据《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规定,如果将淫秽信息上传至第三方平台,可能会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如果以此牟利的,依据《刑法》第三百六十三条规定,将涉嫌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

受害者可收集证据多方维权

上述事件中的受害者该如何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朱波杰表示,受害者可以通过人民法院起诉造谣者侵权,要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情节严重可能涉嫌刑事犯罪的话,还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他表示,日常生活中若发现自己被造谣或者被侵权的信息之后,需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比如通过下载、截图、录屏等方式。要尽可能使用“权利卫士”等相关取证APP或者前往公证处对电子证据予以公证保留,以防对方删除原始数据。如果无法知晓侵权人的真实身份,可以将保存的证据提交给发布平台,要求平台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侵权行为。平台不作为的,可以起诉平台,要求其提供造谣账号的实名信息,之后起诉账号本人,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