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引领城市绿色协调发展

2019.3.28

  “轨道交通是便民惠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推动城市合理布局、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重庆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张杰表示。

  在山城重庆,轻轨2号线在李子坝站穿楼而过。这栋楼1层-5层是商铺,9层-19层是住宅,中间6层-8层是轨道交通区域,列车穿越的长度有132米。

  自从生态环境部通过规划环评明确了轨道建设的原则以后,重庆轨道交通就更多地往地下发展了。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对城市最直观的影响就是以绿色方式,引领轨道交通与城市协调发展,“把城市拉长,将时间缩短”,居民的出行方式更加便捷,生活品质大大提升。

  轨道交通规划环评,谋事在前的“过滤器”

  轨道交通规划环评既立足当下,又着眼长远,强化线路布局、敷设方式等与城市发展方向和需求的协调,是城市科学决策、长远发展的助推剂。

  “在线路穿越环境敏感目标集中区域时,原则上应优先考虑地下线敷设方式。”这是2008年,原环境保护部在《重庆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及线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短短一句话,背后是解决高架线路环境影响大、公众投诉多、项目落地难等问题的良苦用心,是指导大中型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重要指挥棒,是为城市发展节约土地、拓展空间的有效举措。

  谋定而后动。多年的管理实践表明,在城市轨道交通决策中,规划层面的问题越早暴露、越早协调就越容易解决。一旦开发建设方案“大局已定”,甚至“生米做成熟饭”后才去跟进,会造成矛盾后移,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代价。

  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就是这个谋事在前的“过滤器”。

  跨座式单轨等轨道交通制式运量小、占用地面或绿化隔离带高架敷设,对沿线居民、景观和城市空间影响较大,但因其节省投资、投运周期短而颇受青睐。

  某城市曾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准备采用单轨制式高架敷设,但线路两侧主要为规划居住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公众对此非常关注。生态环境部借助规划环评推动地方政府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线路影响、轨道运力与城市未来发展的协调等因素,经过重新论证后科学审慎调整了线路制式和走向,既避免了线路分割城市空间、噪声、振动等长期不良影响,又更好地适应了城市发展和公众需求。

  轨道交通规划环评支撑、约束和指导规划,促进科学决策的成效如何?或许通过下面这组数字能获知一二。

  截至2018年年底,生态环境部通过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对45个城市的143个规划路段的线位走向、46个城市的202个规划路段的敷设方式,对17个城市的近30个路段提出了埋深控制的具体建议。共优化调整了85处停车场、车辆段选址及规模。有效避让或减缓了规划实施对54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57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22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共计133个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不良环境影响。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

  交通发展要效率,生态环境保护要加强。近年来,轨道交通规划环评领域的“放管服”工作持续推进,权力不断“瘦身”,但管理力度未曾放松,服务意识显著提高。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简政放权、简化程序的成绩有目共睹。

  2011年,所有西部城市的轨道交通环评审批权限下放,由省级环保主管部门按照规划环评指导,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落实相关要求,实现了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的联动。

  2013年5月,城市轨道交通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凡事有“破”有“立”。放权不放责任,而是要科学有效地“管”,不断强化环评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的约束指导。

  2015年12月,原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强化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印发指导意见,明确轨道交通规划环评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强化对建设项目环评的指导。

  在规划编制和审查过程中,将环评从“早期介入”调整为“全程互动”,关注环评全程参与、优化规划,充分发挥约束力。针对地面线和高架线环境影响大的问题,规划环评先后确立一系列线路穿越集中居住区的环境保护原则和沿线规划控制要求,约束性有力提升。噪声和振动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生态环境部印发技术导则加以规范。

  简政不减服务,不同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方面的情况千差万别,遇到的问题各异。生态环境部因地制宜、量体裁衣,高效有序推进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结合青岛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实际情况,生态环境部提出“规划应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做好协调和衔接”。

  针对重庆市地形特点,生态环境部并未照搬照抄其他城市经验,而在审查中提出“结合重庆地形特点,选择适当的敷设方式,原则上应采取地下线敷设方式”的意见。

  一份份基础扎实、兼具指导性和针对性的意见,有力支撑了轨道交通项目环评审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高效有序建设,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治“大城市病”,享受绿色生活

  “一出站就能坐地铁,方便快捷。”刚从北京西站走下高铁的王先生说。

  百姓出行便捷的背后,是轨道交通规划环评在不断引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轨道交通运量大、速度快、污染轻,但如果不能与其他运输方式紧密衔接,其在环境方面的优势就无从发挥。

  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地铁站在早期规划时没有很好地考虑与火车站的衔接,乘坐地铁去火车站的乘客需要提着行李出站、上下楼梯、走过街天桥。如此一来,公众选择地铁出行的意愿被乘坐私家车、出租车等方式替代,反而增加了车站附近区域的拥堵和低空尾气污染。

  后来修建北京西站时,规划环评“加强轨道交通线路与交通枢纽的有序衔接”“探索研究零换乘设计方案”等原则和要求得到落实,规划方案统筹考虑火车与地铁的衔接,在站场下方一次性预留了地铁7号线和9号线两条线路的车站,为实现火车和地铁的“无缝连接”打下基础。

  不少乘客往返北京西站选择乘坐地铁,而如今的北京西站也成为北京市最繁忙的地铁站之一。据北京地铁公司统计,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地铁9号线北京西站日进出站量的峰值超过30万人次。

  轨道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骨架,规划环评是“正骨塑形”的医生,引领轨道交通联通城市核心区块,连接市中心与外围潜力区,引导城市空间优化和发展走向,成为根治交通拥堵、低空污染等“大城市病”的有效手段。

  武汉市南湖社区曾经深受交通拥堵的困扰,附近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在南湖生存的第一步,你要懂得怎么出南湖。而当你出去后,千万不要太得意,你还会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回南湖。”

  南湖居民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压力大。“正常开车10分钟的路程,在这儿起码半小时。”南湖居民刘先生说。

  2018年下半年开通地铁后,南湖道路交通拥堵状况明显好转。“现在早上七点多出门都不堵了,空气也清新了,真是满满的幸福。”刘先生说。

  2018年6月,长沙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与2号线形成“黄金十字”,犹如一条大动脉,流淌在这座城市的东南西北,把城市不同区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地铁网络的延伸,拉伸着城市的骨架。得益于杭州地铁1号线,居民生活半径和消费路径得以重构,乔司、翁梅等地早已投入主城的怀抱,而末端的临平新城也携手主城飞速发展,逐步扩大城市外延空间,疏解主城人口。

  轨道交通的每一个站点,串联起城市的商务中心、居民社区、餐饮娱乐、名胜景区等不同区块,汇聚起熙来攘往的人群,为城市蓬勃发展释放动力。

推荐
热点排行
一周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