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新华社公布政治局会议通告。今年三中全会打破惯例赶在“两会”前召开。会议主题聚焦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从金融市场的角度看,本次会议关于机构改革如何促进在去年多次重大会议中提及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双支柱政策的实施备受瞩目。为此,本文将梳理双支柱政策推进过程中的重大会议表述,结合英美以及加拿大模式探讨适合中国双支柱政策的实施和机构安排。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双支柱政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从2016年开始实施宏观审慎评估有关工作。人民银行从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和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达到更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的效果。2017年2月,人民银行在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金融调控政策框架。报告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经济主体关于杠杆率、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的决策对资产价格乃至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但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非同质性,传统上作为总量政策的货币政策也可能对分配结果产生比较明显的结构效应,所以防止资产价格泡沫离不开宏观审慎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未来需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的作用。2017年一季度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宏观审慎评估,在新的MPA框架之下,部分机构广义信贷增速更加贴近事实,人民银行对相关表外风险的识别与控制也将大大增强。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 “双支柱”调控框架,要让两个支柱之间配合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