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廖文根:抗震救灾 感受“科学”二字的分量

2008.6.05

从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汶川”成为人们共同的牵挂。

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带给我们的不光是悲痛,更有感动、信心和力量。其中,我们特别感受到“科学”二字沉甸甸的分量。

决策中体会“科学”的力量。“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做出重要批示,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其反应之快令世界惊叹。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时间的科学决策为救灾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稳定了民心。而在整个救灾过程中,正是有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科学的决策和强有力的指挥,才变千头万绪为有条不紊,让千军万马都各显神通,使千家万户众志成城,令千山万水爱潮涌动。

救灾中感受“科学”的威力。“科学”是抗震救灾的强大武器,在这场战役中,“科学施救”的例子无处不在:因为有了专业化的救援队伍和先进科学设备,我们书写着一个个生命的传奇;因为有了遥感技术和卫星技术的及时应用,指导救灾可以运筹帷幄;因为严密防范次生灾害,加强地震监测预报,做好余震防范工作,我们努力避免着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因为从一开始就注重卫生防疫,大灾之后无大疫成为可能;因为注重心理辅导,我们不仅治愈着受伤的身体,更抚慰着受伤的心灵。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理念展现的不仅是抗震救灾的高效率,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生动体现,是救灾理念的可贵更新和科学精神的大力弘扬。

重建中理解“科学”的内涵。在救援工作告一段落后,灾后重建就成为一项艰巨和紧迫的任务,而当务之急就是抓紧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包括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相关专家正夜以继日为其殚精竭虑,大到城市规划,小到房屋设计,冲动正让位给理性,经验被科学替代,人们努力倾听着科学的声音,期待着科学带来重建家园的新希望。

正视中感知“科学”的真谛。因为抗震救灾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正视灾难越来越成为公众的现实选择:人们开始接受一个无奈的现实――地震预测仍是一个世界难题;人们开始懂得灾难的发生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应该抛弃侥幸心理,树立忧患意识,科学面对灾难;人们开始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学会相应的自救常识,注重灾害的预防,不断增强面对灾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而所有这些不仅是一个民族不断成熟的重要标志,更是公众科学素养不断提高的生动体现。

“科学”无语,但它释放的是惊人的能量。“科学”是金,弥足珍贵。实践证明,崇高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再加上科学决策、科学施救、科技装备,我们就可以大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关链接

四川汶川地震专题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