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统考作为不完美的必然选择”仍然保留之际,自主招生制度如能适当安排,不是恰好可以对教育的起点不公平作出某种弥补吗?农村生源相比城市而言,生活与农业关系更为直接,因而容易对农业有切实了解,在农业发展方面产生抱负。由于农大学科的特殊性,农大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农大在自主招生中设立有形的门槛,规定只有来自县级中学具有农村户口的学生才能获得参加农大考试的资格。农大有形的门槛将城市生源排除在外,但这种对城市生源的“不公平”却对教育的起点公平形成弥补,不但不会为人们所诟病,反而会被舆论普遍欢迎!

  柯文中提到了自主招生面试中的一系列问题,“面试题目,不可能、也不应该有标准答案,而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评委的主观判断。对那么多同学进行面试,肯定需要很多个面试小组,如何能够保证不同小组的评价标准都大体一致?综合素质到底包括哪些?对于中学生的几十分钟的面试,是否真的就能看得很清楚?”这几个问题用语言确实难以回答,因为如何区别优秀学生是一种“缄默知识”或者“默会知识”,教授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自然会知道哪个是优秀学生,但如果清楚地说出标准,则一定会有争论。农大的教授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在对学生的比较中,已经积累了经验,能帮助他们判断出哪个考生更加热爱农大、热爱农业、愿意在农业领域有所贡献。即使认识有所不同,但通过经验交流与总结,教授们应当可以发展出一套成熟和独特的面试体系和方法,使农大面试成为自主招生中的一朵奇葩。而如果不开始探索,又如何能在实践中回答柯文中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