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细胞质对核基因作用的调节

2022.4.11

1、细胞质对基因载体—染色体的调节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受精的细胞质中的内含物的分布(色素、卵黄粒、线粒体等)是不均匀的,对染色体的影响也不一样。如小麦瘿蚊的个体发育中,瘿蚊卵跟果蝇相似,其卵的后端含有一种特殊的细胞质—极细胞质,在极细胞质区域的核内,保持了全部40条染色体,以后分化为生殖细胞。但位于其他细胞质区域的核丢失了32条染色体,只保留了8条,将来成为体细胞。如果用线把卵结扎,使核不向细胞质移动,那么所有的核都把32条染色体放弃到核外,最后发育成不育的瘿蚊。可见极细胞质可阻止染色体的消减,使生殖细胞的分化成为可能。

2、细胞质对X染色体上基因的调节作用

哺乳动物性染色体♀XX,♂XY。X染色体上含有很多与性别无关的伴性基因。按理说,这样的基因♀性有两套,♂性只有1套,♀性基因产物也应是♂性基因产物地倍,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二者产物基本相等。

因为♀性的两个X染色体,在间期核中表现“异固缩现象”,即属于异染色质,染色深,处于失活状态。至于哪个细胞中哪条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

妇产科可以根据胎儿羊水中的胎儿脱落细胞染色,判断是男孩还是女孩。

(三)个体发育中质基因与核基因的关系

1、细胞质基因在个体发育中的作用是必须的,不可缺少的。

2、细胞核基因在个体发育中的起主导作用。

3、核质互作辨证统一的关系

生物遗传性状中,有两个主要的遗传系统—核遗传和质遗传,它们除了有相对的独立性,核基因起主导作用外,但又密切的联系,互相协调,在遗传上综合地发挥作用。

四、持续饰变

环境引起的表现型改变通过母亲细胞质而连续传递几代,变异性逐渐减少,最终消失的遗传现象。

介于母性影响和细胞质遗传之间。不能隔代遗传,无论在后代中怎样选择,最终性状消失。

例如,用水化氯醛处理四季豆,叶子产生畸形。F1代73%,F2代67%,F3代47%,F4代52%,F5代8%,F6代4%,F7代0%。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