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很多官员对学术是门外汉,他们往往只对政绩感兴趣,而最能体现政绩的东西,莫过于那些标签式的、可量化的指标。例如让一个官员去精确衡量一所大学或者一名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实在是一项难度太高的任务。但如果让他去统计一所大学究竟有多少教授、博士,去了解一名科研人员拥有什么样的学历、发表了多少论文,那他就能轻松胜任了。可以说,正是行政权力对人才评价的偏向引导,诱发了当前科研队伍的一系列弊病:考博热、发表论文热、学术造假热等等。

  一个博士文凭,可以轻易按有关规定套上个行政级别,从而得到与此有关的优厚待遇。这么巨大的压力,使大学教师甚至公务员中的考博热高烧不退,许多青年人为此在生活和教学上都付出了巨大代价。道理很简单,考博需要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最终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对学术研究及实际工作却并不一定有用。

  更有甚者,对官员来说,用权力换取一顶“博士帽”,便有机会获得更大的“乌纱帽”。权学交易之下,就有了某地厅长不考试、不上课、不做论文就拿到博士文凭的事件。这种“注水文凭”,是对勤奋刻苦的莘莘学子的无情嘲弄,不仅让文凭“含金量”大打折扣,更破坏了高校的公信力,让人们对神圣的学术殿堂产生了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