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春早科研忙,微生物工程研究要趁早

2023.2.13

  春早人更勤,奋进正当时。

  “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我们团队将兵分三路分别去陕北油田采油区、红碱淖湖区和盐碱地治理示范项目试区再次观测、取样,团队成员黄明刚正月初十已前往油田现场,而于烽、郭彦钊、齐飞等年轻的研发人也都在年后的正月初七投入到准备实验、进行实验或准备汇报、申报‘秦创原’、准备省市部门项目或与有关科技企业合作等相关材料的工作中。” 陕西师范大学微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团队领军人陈五岭教授一边给团队成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一边利用忙碌的间隙接受采访。

  “我们必须抢抓时机,三年新冠疫情防控已经影响了我们几个项目的中试和示范工程项目进度。”

  2月3日,还在寒假期间,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内显得格外寂静,而校园围墙外大街小巷的人们在祥和喜庆的农历新年氛围中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正是陈五岭他们这种只争朝夕的科研状态,自2018年1月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微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院以来,发挥积累的研发成果优势,以微生物工程创新技术解决能源、农业和环境领域国家战略急需破解的一些共性难题为方向,目前已经拥有一批微生物工程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的科技成果,取得了在生产实践中显著的示范效果。

  微生物工程创新成果增产油气

  “我们研发的微生物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是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改善油层渗透性,增加原油流动性,从而达到提高原油产量。所选育微生物菌群以原油为营养来源,不需要注入营养液,有效克服了微生物采油技术有效期短的问题。”

  据了解, 2021-2022年,该团队在大庆、陕北天然气采气厂共进行了20口气井规模的示范应用,三个月共增气450万方,替代了原来污染严重的技术。

  而他们自2018年以来,在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地应用示范研发的含油污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处置含油污泥超过10万方,恢复污染耕地1万余亩。处理后的效果均达到《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含油污泥资源化综合利用及污染控制技术要求》(SY/T7301-2016)标准,通过油田及当地环保部门验收。

  微生物工程创新成果使地绿水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五岭团队通过微生物工程技术,修复受污染、退化的土壤、水体,将固体废弃物转变为资源,应用在绿色发展的建设中。

  他们研发的城市污泥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工艺体系在西安市第六污水厂、蔡家坡大源污水厂、榆林市第三污水厂建立了污泥处置示范工程,日处理量超过500吨。“2021年该项目被西安市科技局列为重点示范项目。”团队专家姚胜利研究员介绍。

  干旱地区盐碱地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他们还将微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各类盐碱、荒漠化土地。前期在日喀则、大荔、榆阳等不同条件的盐碱荒地进行治理取得成效,作物与植物能够良好生长。2020年受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委托,在横山区塔湾镇治理200亩未耕作的高盐碱、高pH、低有机质、干旱的粉沙土质土壤荒地。2021年11月,由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估验收。

  另外,他们还通过研发的微生物工程技术完成对陕北红碱淖国家自然保护区高盐碱污染水体进行生态修复的示范工程项目,2019-2021年,团队项目组完成了超过35000立方米高盐碱湖水的生态修复。水体中生物种群和数量显著增加,投放鱼类生长繁殖良好。

  微生物工程创新成果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陈五岭研究团队面向陕西省作为全国第一的苹果、猕猴桃、大棚甜瓜、红枣等特色果业产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病害、套袋、裂果等问题和提升口感品质等绿色果业发展中的共性堵点、技术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攻关,取得了一批可大规模应用推广前景的研究成果。

  他们研究开发的安全无毒、抗菌、防虫、使用方便的苹果敷“面膜”新型生物膜技术,美味又安全,喷施果面后能够迅速形成具有良好成膜性、膜通透性和延伸性的保护膜层,能够有效保护果实表面,并可提供果实所需的营养成分。陕西省生物农业研究所原所长马齐研究员介绍。

  该技术已完成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和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示范推广面积达2000余亩,并在白水县建立了660亩苹果免套袋绿色生产示范园。

  在该技术基础上,团队针对阻碍陕北红枣产区产业发展的裂果病问题,综合改善果树和果实的生长、营养吸收、抗病性能。2020-2021年该团队项目组与神木市林业局合作,采用微生物工程技术在神木市沿黄四镇开展了共1000亩红枣裂果病防治示范,效果显著。榆林各级领导及专家出席了神木市红枣防裂果试验项目现场观摩会并肯定了该技术对红枣防裂果效果。

  在生物发酵活性饲料的研发应用方面,该团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先行探索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之路

  “2021年12月,‘微生物工程技术对红碱淖高盐碱水体生态修复研究 ’项目作为陕西省教育厅高校秦创原建设工作推进会7个校企合作代表项目之一,参加了现场签约仪式。”陈五岭说。

  “秦创原”总平台是近两年来陕西省着力打造的陕西省科技发展新引擎,以通过打造成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聚合科创服务系统,从而突破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难题的重要新举措。

  “在陕西师范大学各位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我们研究院经过几年艰苦努力,克服了三年疫情带来的各类严重影响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巨大困难,已初步完成自身基本平台建设、研究方向目标定位、技术体系完善、示范工程建立、成果转化应用、社会服务等方面工作,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五岭深有感触地谈到这几年的发展历程。

  据了解,2018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以团队整体引进的方式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微生物工程与技术研究院,从陕西师范大学与该研究院签署的聘用合同中考核内容和工作目标等,团队就是聚焦微生物工程技术领域,以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开展技术创新和攻关,解决行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正是探索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之路的先行举措。

  陈五岭强调,目前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仍存在一些堵点,市场应用转化效率不高。我们的初衷就是以国家发展中需要的绿色技术和市场导向,多维度开展突破绿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形成创新体系并予以完善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陈五岭表示,在学校的持续大力支持下,研究院将充分利用好“秦创原”平台和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创新合力凝聚,做好协调配合、利益共享,在探索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方面作出贡献。(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