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昭通古猿”幸存原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2016.2.17

  记者从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获悉,“昭通古猿”幸存原因研究获得重要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以张春霞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粘土矿物学指示中国云南昭通盆地中新世古猿生活在温热和潮湿环境”的论文发表于自然出版集团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

  记者了解到,该论文从粘土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为主,并综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古猿都灭绝后,昭通盆地作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最后避难所的形成原因和机制。这一结论与其它动植物化石研究结论一致,为探讨古猿的演化和绝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昭通市昭阳区博物馆杨馨告诉记者,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开展昭通古猿环境变迁的研究,研究团队将云南古猿化石地点与西瓦立克地区和非洲的中新世古猿地点的植物群区划和碳同位素等相关结果进行了系统对比,结果显示,西瓦立克地区从森林到草地的生态转变比非洲的要晚得多,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在整个晚中新世期间一直以森林为主,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可以解释为青藏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以及全球气候变冷共同作用,使云南在地理上和气候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湿热环境区域,延缓了干冷气候开始的时间,为欧亚大陆中新世古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避难所,这一结论与其它动植物化石研究结论一致,为探讨古猿的演化和绝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推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