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

关注公众号

手机扫码查看

手机查看

喜欢作者

打赏方式

微信支付微信支付
支付宝支付支付宝支付
×

《科学》:改造H5N1蛋白以助疫苗研究

2007.8.16
来自美国国立过敏症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华裔研究人员杨志勇(Yang Zhi-Yong,音译)和同事通过对H5N1病毒的一个蛋白进行改造,从而使其能用作发现哪些突变可能让这种病毒进行人际传播的“探测器”,并创造出先发制人的疫苗的病毒株。研究人员将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8月10日的《科学》杂志上。

H5N1病毒引发了禽流感,它也能偶然传给人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今年7月25日,H5N1禽流感病毒已经在全世界感染了300多人,其中192人已经死亡。目前还没有报道H5N1禽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播的病例。

H5N1的含义如下:H被称为红细胞凝聚素,N被称作神经氨酸苷酶,它们都是糖蛋白,分布在病毒表面;H有1—15个亚型,N有1—9个亚型在甲型病毒的情况下);由于H和N的组合不同,病毒的毒性和传播速度也不相同。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病毒要在人际传播,那么必定需要其表面的一种名为血凝素的刺状蛋白必须发生适当变异。当血凝素蛋白的一个称之为受体结合区(RBD)的部分与宿主细胞的特定部分结合在一起之后,这种病毒才能再进入宿主细胞。

NIAID 的研究人员使H5N1禽流感病毒受体结合区发生特定变化,然后测试了结构发生变化的受体结合区识别禽类和人体细胞的能力。实验中,他们并没有使用真的禽流感病毒,而是在一种人造病毒上改变了血凝素蛋白的受体结合区。这种人造病毒被称为假病毒(pseudoviruses),不会引起疾病但可作为H5N1病毒的一个良好模型。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方法能指导开发疫苗和治疗性抗体,在H5N1禽流感病毒变得适应人际传播之前就可以评估这些疫苗和抗体。

2006年底,由华人女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小组,就找到了H5N1病毒的弱点,那就是促使它长形的蛋白尾巴发生突变,来阻止病毒感染其它细胞。这个办法推而广之,或可有效遏制其它流感的传播。

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报道说,美国休斯敦莱斯大学华人女科学家陶怡芝(译音)领导的小组,可能找到了H5N1病毒的弱点。这个“死穴”就是H5N1病毒长形蛋白尾巴的环形部分。这种称为核蛋白的物质,主要用途是“挟持”并潜入宿主细胞,使之成为病毒制造工厂。

核蛋白凝聚成一个个小环状,层层重叠成一条圆柱。病毒的核糖核酸染色体组会围绕这条圆柱,然后复制病毒再侵袭其它细胞,可见核蛋白是传播病毒的“元凶”。专家由此发现只要令这个核蛋白圈氨基酸产生突变,便足以阻止核蛋白形成圆柱状,从而阻碍病毒的扩散。

自2004年起、迄今上报给WHO世界卫生组织接近200名H5N1人禽流感患者确诊病例,大多症状严重,已经死亡过半。表明:这些上报的H5N1人禽流感确诊病例患者的免疫系统,针对H5N1人禽流感病毒感染致病、不能形成有效免疫应答保护机制。

追溯2004 年4到6月,瑞典斯德哥尔摩Karolinska医学院博士安娜•托尔松等研究人员,调查2003年底、在越南河西省农村地区爆发流行H5N1禽流感疫区, 4.55万名随机挑选的农村居民,其中超过80%居民家中饲养有家禽,25%的居民有家禽发病死亡;共有8149人出现了发烧和咳嗽等流感症状,其中约有 650人至750人直接接触过病禽或死禽;这些患者大多发病症状轻微,而且发病3后就已痊愈。
推荐
关闭